“2005年从年初开始,教育界的论争不断,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讨论促进了教育的价值和教育政策的调整、转变,取得了一系列的实效。”这是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对2005年中国教育的基本判断。他所指的这些论争主题包括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以及教育产业化等等。
今天下午,由杨东平主编的教育蓝皮书《200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正式发布。“它区别于官方和学术派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观察、审视、思考、讨论、记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民间文本。”杨东平说。
在杨东平和一些教育学者眼里,2005年是中国教育公共政策发生宏观转向的转折之年,因而特别值得一说。2005年,公众对教育状况的批评达到新的高潮。“一些社会强烈关注的教育问题提上了改革的议事日程,全社会呼唤已久的教育发展观的转变、教育公共政策的调整终于出现。”杨东平在这本教育蓝皮书的开头以颇感欣慰的笔调写道。
纠正教育产业化对现有利益格局调整最困难
“让教育产业化成为过街老鼠”,教育部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言人王旭明在两天前提出的这一观点今天被好几位学者提及。他们认为,对于教育产业化,主管部门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从2004年1月,教育部领导在不同场合对“教育产业化”予以否定后,各类批评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
杨东平认为,社会舆论对“教育产业化”的认识,并非根据教育部门的文件和表态,而是针对教育领域高收费、乱收费的现实,以及大量违反教育规律、侵害老百姓利益的营利行为和腐败现象。
而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的罗燕和叶赋桂两位老师介绍,围绕收费问题展开的教育产业化之争,除了争论谁的“过错”,还潜藏着一股“教育产业化是不是背了黑锅”的争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研究者在分析各方论者的背景时发现,赞成教育产业化的学者多半是经济学背景出身,而反对者的话语大多是在2004年政府风向转变后才大量涌现的。
但罗燕和叶赋桂两位老师认为,“教育产业化”的出现是包括国家在内的多元利益主体制度构建行为的结果,“政府的不作为是推动教育产业化的客观因素。”2002年以来,国家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连续下滑:2002年为3.32%,2003年为3.28%,2004年为2.79%,没有达到4%的目标。
2005年9月,国务院学位办发出通知,北京大学等9所高校研究生收费试点暂停。原定将于2006年推行的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被搁置。这被杨东平等学者视为显示“教育产业化”思路开始转变的典型事件。
“所谓‘教育产业化’的思路,虽然已经开始叫停,开始纠正,但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和漫长。”杨东平说,因为这牵涉到延续多年的工作惯性,也牵涉到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教育理念,而更现实的问题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是最困难的,需要摒弃“伪市场化”改革,革除教育部门、重点学校等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矫正被扭曲的市场。
义务教育均衡化的转变正在开始
几亿元建一所高中,一两亿元建一所小学,一亿元打造一个幼儿园,与此同时,教育的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不断加大,导致择校热“高烧”不退。
“这种用特殊政策、用资金打造出来的名牌学校、示范学校、重点学校人为地制造差距,制造和加剧了基础教育阶段不合理的竞争,造成了学校的两级分化。”杨东平在2005年的一次论坛上说,这是严重的教育不公平。
2005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杨东平认为,这表明教育部的态度发生转变,开始正视和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从2005年春季开始,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也相继采取了措施,试图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而最近提请审议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不得以任何名义编排设置重点班。
“地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用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非常重大的。”杨东平说,尽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理念变为现实还有漫长的道路,但转变正在开始。
免费义务教育在2005年确定了时间表
“免费义务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并且确定了时间表,这基本上是在去年一年的时间内完成的。”杨东平说。这一年,有关义务教育的报道几乎从未淡出媒体的视线。
去年11月10日,教育部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推及到全国。
而仅过了半个多月,温家宝总理就将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提前了3年: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青年报;李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