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3年02月25日17:0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风险防控 科学发展观 富农政策 农村公共服务 构建和谐 财政教育支出 留守儿童 环巢湖 生产性服务业

安徽省省长李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及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稳中求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生态强省建设,胜利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省生产总值17212.1亿元,增长12.1%,增幅居中部第1位;财政收入3026亿元,增长14.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1792.7亿元,增长2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24.2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7160.5元,增长14.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3%;城镇新增就业6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支持实体经济,确保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及时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30条政策,多措并举解决企业发展难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2%。超额完成“861”计划项目建设任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5055亿元,增长24.2%。落实促进消费和稳定外贸增长政策,开展系列经贸交流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685.6亿元,增长16%,进出口总额393.3亿美元,增长25.6%,其中出口267.5亿美元,增长56.6%。加强银企对接,深化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拓宽融资渠道,新增本外币贷款2649.6亿元,直接融资929.3亿元,分别增长18.7%和23.1%。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谋划实施“增长源工程”,制定促进钢铁、建材、化工等产业升级政策,实施997项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提速。强化创新驱动,开展合芜蚌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实施151项科技攻关和89项自主创新项目,启动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加强试验区人才特区建设。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1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新增授权发明专利3066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3家企业获首届省政府质量奖。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落实国家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要求,淘汰小煤炭、小钢铁、小水泥产能174万吨、25万吨和260万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完成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三)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完成皖江示范区“三年见成效”主要目标任务,江北江南集中区、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等建设加速,合肥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马鞍山慈湖高新区晋为国家级。深化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合作。与长三角在交通、能源、科技、金融等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与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港澳台及国际合作取得新成效。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6.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0.3%。

(四)持续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全省实现了国家战略规划全覆盖。推进皖江城市带与合肥经济圈聚合发展,支持合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加快芜湖、马鞍山跨江联动发展。加大支持皖北发展力度,推进南北“3+5”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皖北地区纳入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出台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加快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扎实推进。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启动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发展县域经济,19个县(市、区)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比上年增加5个。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粮食总产657.8亿斤,增产30.7亿斤,为近年来增产最多的一年。继续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规模养殖比重达61%。茶叶、油茶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建设2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机械化率达64.6%,成为全国农业物联网试点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886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启动建设美好乡村。开展2300个村庄整治试点,完成2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启动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44万亩。开工淮水北调工程,完成78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除险加固647座中小型水库。

(六)扎实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常态化、机制化。《永远的忠诚》等6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首届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黄梅戏艺术节等活动精彩纷呈。完成首批61家非时政类报刊转制和广电网络整合。广播影视、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

(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加快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步伐,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05家。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顺利启动实施“营改增”试点。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新组建15家农村商业银行。启动建设宿州等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实施20个县(区)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尊重农民意愿,稳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省直管县试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实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148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不断巩固。

(八)突出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年民生支出3161.2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79.9%,完成33项民生工程建设任务。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五项社会保险完成年度任务。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75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均提高10%以上。

政策范围内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3.8万套,基本建成34.4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任务。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00所,完成2314所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皖北职教园区和安徽金寨职业学校建设。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基本完成高校提标化债任务,高考录取率首次超过80%,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建成招生。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达到国家要求。成功举办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我省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取得好成绩。人口自然增长率6.84‰,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取得新进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科普、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文物工作不断加强,气象、地质、测绘、地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迈出新步伐。

(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服务管理机制,省辖市基本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走访,妥善化解一批信访积案,信访总量下降,信访秩序好转。加快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治安形势平稳。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扎实做好援疆援藏工作。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驻皖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决定,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98件。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吸纳委员调研成果,办理政协提案876件。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立法工作,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完善政府议事制度和决策咨询机制。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推进招投标、公共资源交易等规范化管理,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387项,精简54.7%,保留事项办理时限压缩51.2%。回复并办理网友留言1330条。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政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

2012年的发展成绩是在过去工作基础上取得的。五年来,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受住复杂变化宏观环境的严峻考验,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团结拼搏,砥砺奋进,开创了建设美好安徽的新局面。

这五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省生产总值由7360.9亿元增加到17212.1亿元,年均增长13.2%,人均生产总值由1583美元提高到4561美元。财政收入由1034.7亿元增加到3026亿元,年均增长23.9%。城镇化率由38.7%提高到46.5%,年均提高1.56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领先中部,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农村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地方金融体系进一步健全,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59家,14家总部级金融机构后台中心入驻合肥。文化体制改革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44件,制定、发布省政府规章33件。巢湖行政区划调整综合效应日益凸显。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23.6%和19.8%,在皖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63家。

这五年,转型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合芜蚌试验区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15位跃升至第9位,居中部第1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长2.9倍,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8.7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8倍,量子通信、语音技术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这五年,“三农”工作和区域发展迈上新台阶。粮食连年增产,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3.1倍。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建成,新一轮治淮和长江干支流治理扎实推进,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区域发展日趋协调,皖江示范区、皖北、皖南、大别山区呈现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格局。

这五年,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投资5.5万亿元以上,建成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628万千瓦。铁路营运里程新增88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1004公里,新建改建国省干道5900公里、农村公路4.6万公里,基本实现乡镇、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新建扩建合肥新桥等6个机场,港口吞吐能力新增2.1亿吨。市县全部建有污水处理厂。光缆通信网、宽带数据网覆盖全部行政村,广播电视网基本实现“村村通”。

这五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9550.6元,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年均增长15%。民生工程由12项增加到33项,累计投入1808.6亿元,6000多万城乡居民受益。城镇新增就业283.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2万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36.8万套,改造农村危房38万户,采煤塌陷区搬迁安置群众31万人。 160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建设改造中小学校舍3350万平方米,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成效突出。基本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免费享受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预期寿命75.08岁。 5项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全覆盖,“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公民素质日益提高,荣登“中国好人榜”人数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这是全省人民的荣耀。

这五年,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明显提高的五年,是发展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社会矛盾增多,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少数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抓落实力度不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政府效能建设和绩效管理水平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庸懒散奢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总结五年奋斗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办好安徽的事情,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始终强化创新驱动,壮大实体经济,筑牢安徽加速崛起的基石;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始终把解放思想、勇于改革作为动力之源,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充分激发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始终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以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凝聚力量、服务人民。

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历届班子坚持不懈、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向驻皖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和参与安徽发展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市区和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综合判断,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的阶段性特征更加鲜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更加突出,比较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丰富的生产要素支撑更加有力,国家战略规划全覆盖形成的政策叠加效应更加凸显,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同时要看到,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风险与挑战。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认真扎实工作,奋力谱写美好安徽的崭新篇章。

根据党的十八大新部署、新要求,结合安徽实际,到2020年,努力实现经济总量争先进位,人均水平进入中等,居民收入赶上全国,各项工作全面提升,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今后五年至关重要,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强省建设实现重大跨越。生产总值比2012年翻一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升,涌现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企业和品牌,崛起一批经济强市和强县。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5%。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50%以上的中心村建成美好乡村。

——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全省人民文明素质、科学素质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中西部前列,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生态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大幅提升。城乡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显著提高。森林覆盖率达33%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民主法制和社会建设全面进步。

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法规,法治安徽建设深入推进,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加巩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安定和谐。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收入分配差距缩小,共同富裕进程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备,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选准方向,优化结构,注重效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改善消费环境,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这一中心环节,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人才优先引领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电子信息和家电、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能源和新能源、农产品加工业等若干个万亿元大产业,纺织鞋服、食品医药等若干个5千亿元以上产业,加快培育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公共安全等若干个千亿元以上“增长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把旅游业打造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建设快速铁路900公里,新建成高速公路、一级公路1400公里和2700公里,加快机场、港口、航道、管网等建设。开工建设引江济淮(巢)工程。建设“智慧城市”。

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坚持产城一体、宜业宜居、功能齐全、生态优美原则,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发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聚集人口功能,有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把培育壮大中心城市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县城。打造一批人口聚集型、交通枢纽型、历史文化型和特色产业型的中心镇。把推动城乡一体化、统筹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美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落实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和国家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芜马同城化进程,推动皖江示范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和绿色发展,促进老区面貌明显改变。把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和世界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沿淮经济带建设,努力提高皖北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力争实现“走千走万,还是淮河两岸”。

进一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公民道德实践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加快信用安徽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5家左右百亿元文化企业和100家以上骨干文化企业。

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加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力度,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推进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快推进巢湖和淮河治污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基本形成城市绿道框架,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江淮大地天更蓝、山更青、水更净。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兴皖富民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地方金融体系,推进金融创新。继续推动财税、要素价格、文化、医药卫生、住房保障、收入分配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优化行政区划,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地承接产业转移。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进一步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拓展提升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标准。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均衡的基础教育、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和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深化平安安徽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

三、2013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上迈出新的步伐。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保持经济健康较快发展

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在重大基础设施、主导产业、节能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新开工建设1300个以上超亿元项目,加快在建项目建设,确保阜阳—六安等铁路投入运营。支持省辖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做大做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推动企业更多利用直接融资手段。

大力促进消费和进出口。做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政策接续工作,促进汽车、农机、家电等地产品销售。开展全国品牌促进试点,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拓展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等消费领域,提升安徽旅游品牌竞争力。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落实稳定外贸增长政策,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扩大机电、高新技术等产品出口,鼓励先进技术装备等进口。强化煤电油气运保障。稳控市场物价。

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全方位优化发展环境,出台强有力支持政策,建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项目贴息和融资担保,强化工作推进和绩效考核,迅速掀起民企招商潮,激发全民创业潮,推动徽商“凤还巢”。

(二)着力创新驱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巩固扩大合芜蚌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加快推进3项国家拓展中关村政策试点,加强人才特区建设。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完成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一期工程,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组建新型产学研用实体和创新联盟,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施“611人才行动”和“外专百人计划”。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集聚,制定分行业的产业发展、技术升级和品牌培育路线图。实施100项重大科技攻关和1100项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加快新型显示、硅基功能材料、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实施“增长源工程”。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商贸、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创新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农技推广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化,力争粮食稳定增产,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支持亳州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基地。新建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物联网试点省建设,打造国内重要的农产品网购平台。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6500亿元。

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重点建设1500个以上中心村,治理10000个左右自然村。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县乡道路和村路提标延伸,完成20万户以上农村危房改造。开展“三清、四修、五化”,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完成240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

加快实施水利安徽战略。推进新一轮治淮和淮水北调工程建设,加强长江干流河道及青弋江、水阳江、滁河等治理,加快引江济淮(巢)前期工作。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改造,抓好塘坝沟渠扩挖清淤。新实施30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好防汛抗旱工作。再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四)着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和开放水平

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完善各类开发区规划,优化产业和空间布局,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投资强度,加快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鼓励开展园区整合重组、合作共建,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扩容晋级。加快重点园区建设。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拓展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合作,深化与长三角地区融合发展,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协同发展,密切与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港澳台等区域及国际合作发展。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办好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活动。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口岸建设,支持申创综合保税区,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

(五)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动城镇化提质提速。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试点。统筹基础设施、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布局,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市县制定完善城乡规划,科学确定城市规模、能级、建设标准和管理方式。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改革试点。

全面实施国家区域战略规划。加快皖江示范区沿江通道建设。用足用好中原经济区规划政策机遇,抓紧制定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意见,谋划沿淮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深入推进六安、安庆等大别山片区区域扶贫攻坚,扎实开展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实施“千村整推工程”。高水平编制实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启动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支持各地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县。加大对深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支持力度,加强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

(六)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国家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限制、不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合理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和示范社建设工程。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加快国企和财税金融改革。鼓励引导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推动省属企业做大做强。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巩固完善“营改增”试点,做好扩大范围准备。增加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执行的规范性,加强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和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发展民营金融机构,优化金融生态,防范金融风险。

深入推进各项重点改革。加快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巩固扩大文化体制改革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积极推进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健全保障房运营管理机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行政审批改革措施。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七)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示范项目建设。加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办好中国农民歌会和省艺术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扶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文化企业集团,着力打造演艺、影视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

(八)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狠抓节能减排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重点领域节能监管,开展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强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推进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新增城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1100公里以上,新增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1200吨。推进池州、铜陵、淮北等循环经济和低碳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开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城市绿道建设,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完成人工造林286万亩,建设城市绿道300公里,创建生态市(县、乡镇、村)。建立健全空气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加强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推进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湿地、湖泊生态保护和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2365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推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等工作,加强校园和校车安全管理。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开展技能培训、信息服务和就业帮扶,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统筹推进城乡社保体系建设,实现城镇基本医保省内异地结算,巩固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果,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完善以孤老病残困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救助机制,加强孤儿学校和救助站建设,发展慈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巩固提升民生工程。投入605亿元,实施动态调整后的33项民生工程,建立民生工程绩效评估机制,完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制度。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0万套。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健全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扩展大病保障范围。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备战全运会和筹办亚洲赛艇锦标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重要作用,推进科普、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等事业发展,加强外事、侨务、港澳台、气象、地质、地震、红十字会等工作。继续做好援疆援藏工作。精心组织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十)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做好困难群体法律援助工作。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增强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支持网络问政。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大力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推进“六五”普法。完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大力支持驻皖部队和武警现代化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提升双拥优抚安置水平,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期待,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始终坚持为民执政。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好群众满意的事,不做群众反感的事。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改进政府立法,努力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动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公众和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舆论监督。始终坚持科学理政。按规律办事,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健全重大决策专家论证、集体审定、风险评估、社会公示和问责纠错制度,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扎实推进政府效能建设。始终坚持务实勤政。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到知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不怕困难,不惧风险,不图安逸,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打攻坚战,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始终坚持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厉行勤俭节约,力戒奢靡之风,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持不懈地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各位代表!

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安徽等不来。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同心同德,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