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图片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央行一季度数据:人民币贷款增2.6万亿 三大投行押注二季度加息 -胡锦涛晤奥巴马 中美关系5主张 人民币汇率改革不屈服外部压力 -中国或将调查三大矿山垄断行为 国内钢企全线涨价 海外并购强劲 -波兰:不认为坠机是俄蓄意 飞行员成调查焦点 图-154存安全隐患 -五大行纷纷收紧二套房贷 豪宅价格将大涨 二三线楼市或五年繁荣 -日企称中国高铁不安全 铁道部回应 黄光裕案确定14日庭前质证 -中国领导人出访礼宾改革 民政部:全国80岁以上老人将享津贴 -王家岭矿难36人遇难 调查组成立 负责人道歉 伤病员出院标准 -世博开幕式不超两小时 投资上亿展馆将拆除 文化演出全免费 -广西全州县暴发手足口病 13婴幼儿死 "问题氧"事件处分8责任人
首页>>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追踪>>聚焦全国及各地2010年预算报告
黑龙江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报告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4 月 13 日 
关键词: 黑龙江 09年 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 预算草案报告 预算 草案 报告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省及省本级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提请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全省及省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面对危机,沉着应对,锐意进取,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

据快报统计,2009年全省全口径财政收入1439.5亿元,自然口径增长(以下简称“增长”或“下降”)11.1%。其中,上划收入554亿元,增长4.9%;地方财政收入885.5亿元,增长15.5%。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641.6亿元,增长10.9%;基金预算收入243.9亿元,增长29.3%。全省地方财政支出2094.5亿元,增长21.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877.7亿元,增长21.8%;基金预算支出216.8亿元,增长23.6%。

省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405.8亿元,下降12.4%。其中,上划收入198.9亿元,下降13%;地方财政收入206.9亿元,下降11.9%。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182.1亿元,下降2.6%;基金预算收入24.8亿元,下降48%。地方财政支出590.5亿元,增长12.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75.5亿元,增长18.2%;基金预算支出15亿元,下降58.1%。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省地方财政收支加减同中央结算后,当年结余118.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支净结余3.3亿元(省本级0.5亿元,市县级2.8亿元);基金预算收支滚存结余115.6亿元(省本级39.1亿元,市县级76.5亿元)。

2009年全省预算执行和财政运行主要情况:

(一)增收节支工作成效显著。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年初全省财政面临空前的减收压力,仅结构性减税、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原油价格下滑等减收因素就达105亿元;实施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政策,仅省本级就新增支出175亿元。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省各级政府及财税部门自我加压,顽强拼搏,逐月抓进度,按季保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实现增长10.9%(可比口径增长17.7%),超额完成了收入任务。同时,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全力保重点支出,对水电油等消耗性支出实行经费包干、节支奖励,对出国经费实行联审双控,对出差会议等公务活动实行定点管理,全省共压缩水电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接待、出国(境)等经费3.6亿元,全部用于民生支出,其中,省本级压缩0.4亿元,全部用于农村泥草房改造。

(二)积极财政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空前。累计争取中央扩内需资金103.3亿元(不含中直单位扩内需资金31.7亿元),并通过预算安排、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整合专项资金等措施,落实省本级配套资金40.8亿元、市县配套资金26.6亿元,重点支持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项目建设,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促进了城乡居民就业和消费。吸引社会投资效果显著。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向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融资21亿元,支持全省重点公路、哈大齐城际铁路和哈尔滨地铁项目建设。引进政府主权外债项目11个,吸引国外资金28.8亿元。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机构作用,全省实现担保额77.1亿元,同比增长79%。省本级财政注入资本金7.6亿元,支持组建龙江银行,推进我省地方金融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农村信用社开展“惠农贷款”活动,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新增涉农贷款179亿元。刺激消费政策有力。落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财政补助政策,全省累计资助“农家店”1.9万个,自然村覆盖率超过40%;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物流网络建设,支持6个农产品批发市场、20个农贸市场和35个农资连锁配送中心建设,为繁荣农村市场创造了物质条件。加大家电汽车下乡政策落实力度,兑付补贴资金4.7亿元,共补贴销售家电汽车下乡产品92万台(件)、销售额43.4亿元,拉动了耐用消费品旺销。落实增值税转型、全面提高营业税起征点、住房交易环节税收优惠、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全年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48.3亿元,刺激了投资和消费。

(三)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加大就业扶持工作力度。各级财政拨付资金32.5亿元,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等就业政策全面落实,进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范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7%以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各级财政落实资金14.7亿元,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标准138元;筹集补贴资金21亿元,将47.5万名“五七工”、“家属工”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各级财政落实资金11.1亿元,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370.4万人,参合率达到95.7%;落实资金33.2亿元,对中央及中央下放企业和地方依法关闭破产国有企业74.8万名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给予补助;落实资金5亿元,资助693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95.7%;落实资金7.4亿元,支持县区降低或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各级财政落实资金40.6亿元,将城市低保补助水平由月人均139元提高到162元,农村低保补助水平由年人均684元提高到800元,惠及全省城乡低保对象275.9万人;落实资金7.7亿元,对107.4万户城乡低保家庭取暖费给予补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05.5亿元,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政策;投入资金5.7亿元,提高城乡社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积极应对甲型流感,防控甲流传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5.4亿元,免费为265万名农村和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学生提供教科书,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提标政策,对31万名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使42万贫困高中及大中专学生获得了政府无偿资助。省本级财政拨付资金6.4亿元,开展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落实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政策,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79所中小学布局调整;拨付资金4.4亿元,支持实施高教强省规划。加强平安龙江建设。实施全省基层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本级财政落实资金20.3亿元,改善了市县政法机关办案及装备条件。省本级财政拨付资金1.4亿元,支持关闭150处小煤矿,并对列入全省重大安全隐患的16个项目进行整改。省本级财政安排对市县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25.6亿元,提高市县行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标准;拨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补资金20.7亿元,提高了基层财政财力保障水平;落实生态功能区和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24.3亿元,增强了31个生态功能区市县和4个资源枯竭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拨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7.8亿元,建立了稳定规范的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机制。

(四)“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以支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为重点,以3.1亿元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整合财政及社会资金11亿元,在富锦等县区辟建了17个现代农业示范区。省本级财政投入资金14亿元,吸引贷款9.6亿元,支持购买5.4万台(套)先进农业机械,组建150个大中型农机合作社;投入资金2.6亿元,支持建设10万栋水稻育秧大棚;投入资金1.6亿元,资助农民深松整地4800万亩。省本级财政投入资金17.6亿元,采取无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理项目以及20个重点县节水灌溉和水田改造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216.7万亩,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56.9万亩,建立麦豆轮作示范区,扶持奶牛、肉牛、生猪、玉米、水稻等十大优势产业加速产业化步伐。省本级财政落实资金2亿元,支持实施五千万头生猪和千万吨奶发展规划;落实临储玉米和大豆定向销售政策,补贴加工企业资金6.1亿元,解决粮油加工企业原料短缺困难。为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各级财政投入资金3.3亿元,对2087万亩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和138.3万头能繁母猪、6.2万头奶牛实施保险。以支持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省本级财政拨付资金1.5亿元,通过以奖代投方式带动地方投入资金7.5亿元,扎实推进全省第二批100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和35个新农村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各级财政投入资金5.5亿元,对全省1084个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先进村和150个示范村进行奖励,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及时发放各种涉农补贴资金108.3亿元。

(五)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有新的突破。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帮助企业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措施,省本级财政投入资金6.1亿元,支持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建设,以及企业自主创新项目建设,帮助68户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拨付资金1.8亿元,支持新兴产业、生物产业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落实资金26.1亿元,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建设。省本级财政投入资金1.9亿元,支持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和哈尔滨动漫产业园等产业发展,支持神州北极和华夏东极等29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投入财源建设专项资金1亿元,对31个开发区基础设施类项目予以支持,促进了产业集聚。省本级财政投入资金1.2亿元,加快推进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打造对俄贸易新平台;落实专项转移支付资金4.5亿元、外贸发展金4.7亿元,改善口岸基础设施,增强外贸企业发展能力,遏制了因金融危机影响外贸进出口下滑的势头。

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全省各级政府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圆满完成财政预算任务,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级财税部门及其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增收节支,锐意改革,不断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二、2010年全省及省本级预算收支安排意见

2010年全省财政仍然面临较多困难,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和促进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取消和停止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都将对我省财政收入增长带来较大影响。落实国家扩内需投资配套资金,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投入,支持“三农”、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都将给各级财政带来较大支出压力。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进一步向好,全省深入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财源建设大项目陆续投产达效,以及加大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力度,将为全省财政收入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围绕省委中心工作,全省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推进财源建设,加强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改善民生,加大“三农”和公共服务投入,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统筹兼顾,科学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10年全省及省本级预算安排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实事求是,积极稳妥。财政收入预算安排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既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又合理把握财政收入规模。二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提高公共财政服务能力为着力点,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整合财政资源,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三是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接待、出国(境)等一般性支出进行压缩。

根据以上基本原则,2010年预算安排情况是:全省地方财政收入943.4亿元,增长6.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12.2亿元,增长11%;基金预算收入231.2亿元,下降5.2%。全省地方财政支出1802.5亿元,增长17.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576.7亿元,增长19.8%;基金预算支出225.8亿元,增长3.7%。

省本级地方财政收入189.7亿元,下降10.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7.3亿元,下降13.6%;基金预算收入32.4亿元,增长5.3%。省本级地方财政支出344.6亿元,增长4.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18.9亿元,增长4.4%;基金预算支出25.7亿元,增长1.5%。上述预算安排,市县是平衡的,省本级财力缺口40亿元。财政部将继续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可以弥补省本级财力缺口。

2010年省本级财政支出安排的方向和重点是:

(一)向巩固扩内需成果倾斜。安排基础设施方面专项资金45.7亿元,增长2.4%。其中,全省重点公路建设资本金14亿元,开工和续建重点公路4659公里;通村公路建设资本金3.5亿元,建成农村公路1.1万公里,乡镇通畅率达到96%;铁路建设资本金5亿元,支持哈大齐城际铁路等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资金4.9亿元,支持千亿斤粮食产能水利工程、防洪工程、水利枢纽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14.2亿元,包括“三棚一草”改造资金10.4亿元、廉租房建设和补贴资金1.5亿元,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

(二)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安排社会保障方面专项资金31.2亿元,增长22.4%。其中,安排医疗保险补助资金2.6亿元,帮助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解决就医难问题;安排资金1亿元,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安排资金2.1亿元,扩大城乡医疗救助病种范围;安排资金2亿元,继续提高城市低保人员生活保障水平;安排资金7亿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安排资金2.8亿元,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安排资金2亿元,提高农村低保对象生活水平;安排资金0.4亿元,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三)向强农惠农方面倾斜。安排“三农”方面专项资金106.7亿元,增长24.6%。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安排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资金3.5亿元、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2.5亿元,支持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农田保护;利用金融机构贷款,并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亿元,突出发展大型现代农业农机作业合作社;安排农业科技推广资金1.1亿元,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安排深松整地补贴资金7500万元,支持改善耕地质量。围绕实施奶业和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安排资金1.9亿元,不断完善畜牧服务体系,加快无规定疫病省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安排村级组织运转经费7.8亿元,建立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机制;安排资金1.5亿元,支持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35个新农村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安排资金1亿元,推进沼气、秸秆气化固化等清洁能源建设;安排一事一议奖补资金2亿元,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及时发放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涉农补贴资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四)向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倾斜。增加教育投入。安排教育方面专项资金21.5亿元,增长18.7%。其中,安排资金5亿元,继续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安排资金3亿元,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安排资金0.5亿元,支持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安排资金5.4亿元,实施高教强省建设规划,加强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安排资金2.7亿元,加大对省属高校和普通高中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安排资金0.8亿元,支持文化产业和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安排资金0.3亿元,支持基层文化建设;安排资金0.1亿元,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国有独资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保障平安龙江建设。安排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配套资金8.3亿元,保障全省政法机关办案经费和装备水平提高;安排消防部队装备建设经费0.8亿元,提高全省防火救灾能力;安排煤矿安全新技术推广资金1亿元,支持重大安全隐患治理。

(五)向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倾斜。支持科技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安排科技方面专项资金13.2亿元,增长30.6%,其中,科技创新发展资金1.8亿元、应用技术研发资金1.1亿元,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发展。安排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1.7亿元,重点支持自主创新、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安排经济结构调整资金7亿元,支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以及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促进老工业基地加快振兴。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安排资金2亿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三供两治”建设;整合资金0.5亿元,支持节能新技术推广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安排资金2.5亿元,采取以奖代投方式支持平原造林绿化;安排资金4.1亿元,用于天保工程配套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促进全省生态环境改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安排资金0.8亿元,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2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项目建设。安排资金1.6亿元,用于地方产品出口奖励,支持外贸企业发展,促进对俄出口加工园区和基地建设。

三、负重奋进,扎实工作,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为确保圆满完成2010年预算任务,全省各级政府将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情况,认真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着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紧密围绕落实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持续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力度。积极争取中央扩内需投资,并通过预算安排、整合专项资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措施,足额筹集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和大项目建设,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吸引社会投资,认真落实激励民间投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继续拓宽融资渠道,规范融资平台管理,筹措建设项目资本金;支持龙江银行做大做强,尽快在省内市、县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和全球环境基金等融资新领域,开辟我省生态融资、碳交易融资新渠道;落实支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财政政策,对省内各类金融机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奖励政策;切实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省担保集团,提升融资担保能力。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措施。加大家电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力度,刺激农村家电及汽车消费;加快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新农村物流网络工程等建设步伐,改善城乡流通条件。加大旅游会展、媒体宣传、节庆活动等支持力度,扩大旅游经济规模。深入研究财政支持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二)着力支持经济加快发展。紧密围绕“八大经济区”建设,以支持增长方式转变为总方针,以支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支持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着力支持全省经济加快发展。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充分利用资金和政策,重点支持生产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财税贡献水平高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我省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突出支持农区工业化,加大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激励政策实施力度,促进招商引资,支持县域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装备、石化、医药、生物、新能源等各类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立县支柱产业。大力支持城区经济发展。从健全体制机制、改善投资环境、支持项目建设、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深入研究财政支持城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发展总部经济,把引资与留企留税结合起来,把鼓励招商引资与挖掘现有企业潜力结合起来,支持完善各类园区、开发区建设,大力发展石油、煤炭、粮食、木材等资源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优势主导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水平。在推进实施省管县财政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促进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创新,调动区级政府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大力支持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全面启动财政支持场县共建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探索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突出支持农村城镇化,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支持实施百镇建设工程;支持重点国有林区扩大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支持森工林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改革成本,促进森工林区逐步实现政企分开。

(三)着力支持民生工程建设。紧密围绕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低保标准,建立健全低收入群体临时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支持教育优先发展。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做好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工作,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支持中小学校舍安全抗震加固工程,推进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继续实施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逐步提高高校预算内生均经费拨款水平。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形成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和资源共享的职教整体布局。同时,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应用研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文体事业繁荣。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免费开放博物馆和纪念馆正常运转并提高展览水平,支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支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品牌、文化创作群体和农村文化大院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好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政策研究工作。促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公益性体育场馆和设施。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大力支持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开展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积极扶持就业困难群体、返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再就业,提高人民群众收入能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围绕实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重点工作,筹集落实资金,提供财力支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工程建设能力,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着力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紧密围绕实施千亿元财政收入财源建设工程,推进财源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政府资金配套能力强、环境保护措施完善、招商引资效果好以及财政贡献水平高的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集聚。进一步落实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和总部经济等各项招商引资政策,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创新筹资方式,通过支持企业上市、发行债券、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渠道扩大财源项目融资规模。健全财源建设目标考核体系。根据全省财政收入增长目标,科学确定每个市县增收目标,研究建立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食品、林木加工、高新技术和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年度税收收入增长目标,督促市县政府建立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有效的财源建设推进机制。强化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防止越权减免税,切实维护税收秩序;推进建立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部门联动机制,继续加大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管力度,全面完成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平台建设;开展好应用税控收款机试点工作。健全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建立对执收单位的激励奖惩及成本补偿机制;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加强对重点执收执罚单位和重点非税收入项目收缴情况的专项检查;支持煤矿税费监控系统建设,并向其他矿产品推广。从严控制财政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省本级部门预算压缩水电油经费5%、接待费10%、会议费10%、公务购车用车费15%、出国(境)经费20%。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标准装修。

(五)着力推进财政管理创新。紧密围绕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深化预算改革。全面细化编制省本级非税收入预算,制定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办法,按规定将非税收入足额纳入预算;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在市县推广应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预算信息与相关信息共享;建立项目支出标准体系,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预算编审工作,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强化项目预算前期论证,建立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机制;加强部门结余资金统筹管理,制定省直部门预算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启动“参与式”预算改革试点,省市县级要扩大人大代表参与预算编制试点面,区和乡镇级要扩大民生项目预算的群众参与程度,村级要将“参与式”预算编制与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财政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加大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力度。扩大公务卡改革试点面,县级全部启动改革试点;启动省级财政部门与人民银行国库联网工作,逐步实现财税库银横向联网;逐步将全部非税收入纳入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清理和规范执收执罚单位非税收入汇缴账户,探索使用非税收入电子票据。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继续采用备案制方式推进工程项目政府集中采购工作,进一步完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交易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严格执行国家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以及自主创新产品首购和定购政策。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建立全省政府性债务管理综合平台,构建全省政府性债务监测预警体系,实现政府性债务一体化管理。加强财政监督。建立和完善财政同步监督机制,重点检查省直部门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情况,以及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和会计信息质量,深入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建立专家和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机制,开展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结合试点,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预算部门和项目单位为主体的全过程绩效目标管理体系。健全预算信息公开制度。逐步细化、规范和完善报送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政府预算体系,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向社会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预算查询服务,公布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预算收支、预算报告和决算情况,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指导,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机遇,深入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负重拼搏,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西南大旱引发产业危机:万亿游资渗透炒作农产品
波兰总统遗体运抵华沙 东欧国家集体哀悼[组图]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