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全国及各地2012年 2011年 2010年预算报告][部委部门2011年 2010年预算收支][2012政府工作报告解读][部委工作要点][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与预测][十二五规划][2011年各省区市经济发展数据]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孟娜倪元锦 赵仁伟) 根据3月5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的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2012年,全国财政将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
根据草案,这几件大事包括: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做好未完工项目建设的同时,新开工建设700万套以上,缓解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问题;
——大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力支持农田水利等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根据草案,中央财政涉及民生的主要支出项目包括:教育支出3781.32亿元,增长16.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93.84亿元,增长18.7%;医疗卫生支出2035.05亿元,增长1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750.73亿元,增长21.9%;住房保障支出2117.55亿元,增长23.1%;农林水事务支出5491.45亿元,增长14.8%,等等。
美国知名智库外交关系协会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专家史蒂文·达纳韦在接受采访时说,改善民生对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改善民生的行动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中国摆脱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模式,从而转向以消费驱动的经济模式,帮助中国经济沿着平衡发展的轨道前行。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企业以效益、利润为导向,很难顾及社会公平公正。而政府要在这方面投入更多,制定规则,增加投入。
他表示,中国近年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比如医保覆盖面扩大、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医疗卫生教育领域投资增加等。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是要确保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进行,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对近年来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成效体会深刻。他们认为,这是本届中央政府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对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政府也深得民众的拥护。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玛依努尔·尼亚孜在接受采访时说,“新农合实施以来,我们感觉到,从乌鲁木齐以外的地方来我们医院的患者明显增多,而且农民对新农合的信任态度明显增强了。”
根据预算草案,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补助1050亿元,增长37%。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包家店镇马家庄村妇代组组长杨琴说,大家都很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她本人就很关注学前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对大病的救助、年轻人就业和农民增收渠道等。
草案说,落实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补助150亿元,增长48.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安排资金1057.54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曹县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说,这些年,农村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保障有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比如,农村合作医疗中财政的支持力度加大了,农民报销的额度提高了。困难群众的保障力度也在扩大,农民有了低保,农村养老保险也开始启动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说,去年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提高工资标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力度等。
他表示,保障和改善民生仍然是政府今年一项突出的重要任务。(参与采写记者:陈雍容、缪晓娟、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