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图为山西省长治市城区蔡家巷社区94岁的郭连枝老人正轻松地劈腿。老人耳不聋、眼不花,生活规律,每晚8点按时就寝,早晨6点起床,到户外运动半小时,吃得不多,喜食粗粮和甜食。人民图片
提起寿星,很多中国人会想起传说中的彭祖,他生于夏卒于商、享年800高龄的神话,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千年梦想。近来,“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话题,引起国人热议。“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其列为一个预期性指标,提出到“十二五”末,人均预期寿命由“十一五”的73.5岁增至74.5岁。
人均预期寿命是怎么预测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高不高?如何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今天起,本版推出“解读人均预期寿命”系列报道,研析概念,阐释现状,求解良策,敬请关注。
——编 者
1.人均预期寿命反映的是当前的死亡水平,虽然叫预期寿命,却不代表一个人群真正能活多少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的千古慨叹,引发人们对生命长度的探问:人究竟能活多久?
“有确凿文件证明的史上最老寿星,享年122岁又164天。”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介绍,“这位生于1875年2月21日的法国女性,名叫詹妮·路易·卡门。”
“长寿老人的冠军纪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生活质量的水平。” 姜卫平表示,千百年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幸福指标。但是,由于受经济社会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人群寿命大相径庭;由于体质、遗传、生活方式等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生命长短也相差悬殊。
那么,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全体人口的生命长短如何考量呢?
“最常用的指标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说,人均预期寿命简言之,就是假定有一批人,从0岁开始,按照目前各年龄段死亡率逐年走过,队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一人终老。统计这批人平均的死亡年龄,就是预期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