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售假利润最高10倍 “问题企业”屡查不死
有毒有害食品药品已成“过街老鼠”,为何不但屡禁难绝,反而花样翻新?
记者调查发现,首先是不法商家的“低价攻势”和巨大利益诱惑所致。近年来,国产和进口原料奶粉价格多次上涨,一些“问题奶粉”却以低廉价格“攻陷”中下游商家。经查证,广西八旗商贸有限公司本来计划把“问题奶粉”以每吨5000元的价格“处理”掉,这比市场价低两三万元。最终卖给重庆吉喜达公司的价格是每吨2.2万元,获利甚丰,但每吨仍低于市场价近万元。
和假药相比,“问题奶粉”的利润又成了“小儿科”。重庆德青生物抗衰研究所生产的假药中,“IMF抗衰老1号注射剂”代理商结算价是每10支450元,零售价升到每10支1250元。
一些医生也用假药赚取暴利。今年2月,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脑外科医生厉某向患者吴某推销并注射“IMF抗衰老1号注射剂”一盒,共10支,售价达5600元,是零售价的近5倍、代理商结算价的12倍。
其次,一些地方对食品药品生产和流通监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这次在渝被查获的“问题奶粉”名为“文氏蒙乳”,近年来曾因三聚氰胺含量超标等质量问题几次被通报,多个省份曾对其开展清查。然而企业却照样生产经营,“问题奶粉”仍然畅行各地。重庆市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教授丁新正说,“问题奶粉”到重庆被查了,但在有的省份却通行无阻,说明一些地方“监管网”不够细。
此外,行政执法部门和刑事执法部门缺乏有效衔接,导致违法成本过低,有毒有害食品药品“阴魂不散”。重庆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周京平说,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案件或线索未能及时移送到政法机关,仅被罚款或者整顿了事,战果未能扩大,没能斩断“毒根”。
“合成战”加“信息战” 斩断“毒根”刻不容缓
针对群众质疑的“十几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草帽”现象,重庆正在探索打“合成战”。目前重庆警方已和工商部门签署了打击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和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林水产、质监等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丁新正表示,“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的方式,既可确保法理基础,依法行政,又可增强执法力度。
“除了‘合成战’,还要打‘信息战’和‘机制战’。”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郭维国说,重庆市公安局将建立“食品药品违法犯罪信息数据库”,和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网上衔接,信息共享”。同时,警方还将制定打击食品药品犯罪的考核办法,每周展示战果,每月排名通报。
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认为,国家应以严刑峻法惩治食品、药品领域严重犯罪。他说,现有法律从不同侧面对解决日趋严重的食品、药品安全犯罪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仍有不足。目前亟须一部刑事司法领域更细致、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法,让造假者付出最大代价,确保食品药品安全。(记者王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