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脊梁”的困惑
国有企业被称之为“国家的脊梁”,这由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有企业的功劳绝难忽略。
建国初国有企业的全面建立,不仅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资本主义包围及超级大国设置的“铁幕”中,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构建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中国现代工业体系框架。并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国有企业发展及中国产业竞争力提高,创造了前提条件。
经过改革,卸掉包袱的国企赶上了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移动、中国远洋、中国船舶、神华集团、宝钢集团等中央企业,已经成长为世界知名企业,在行业内引人侧目。中国移动的品牌价值在全球名列第5,宝钢入选了2009年度“全球最受尊敬企业”。
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利益等领域,以及非国有企业不愿做、做不到的领域,国有企业牢牢把握住了发展方向。“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和“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成为我国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典范。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奥运场馆建设等重大工程中,央企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保障我国通讯安全、赢得国际话语权,中国移动顶住盈利压力,一如既往发展TD-SCDMA。
一位媒体分析人士称,而反观国内民营资本,其实也是“鱼龙混杂”。有多少是“打着民营资本旗号”冲杀在中国国内市场,而背后闪现着普通民众其实不知有多少的、曲曲折折的、拐弯抹角的外国资本甚至金融大鳄的身影呢?
区别于中石油等政策性垄断央企,一些适应市场化要求,经过改组改制,在企业内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国企”也倍感委屈。一位不愿具名的央企老总表示,同样是企业,同样是做市场,但“新国企”在激烈竞争中凭借管理、自主创新赢得市场领先地位,甚至取得垄断地位,但却总得不到承认。
仅仅是垄断造成的?
一提国企特别是央企,普通民众的第一反应总是垄断。但实际上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是因为垄断造成的吗?恰恰相反,国企的成功正是积极改革、突出主业、管理创新、技术进步、市场竞争打拼出来的。“国企改革攻坚战前垄断色彩更浓,那个时候为什么搞不好?说垄断实在是牵强附会!”业内人士如是表示。
国资委成立后推进央企改革发展的第一步,就是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尽量减少央企的垄断色彩。目前央企及其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从2002年的30%提高到70%。2003年以来共有54家中央企业首次在境内外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筹集资金7143亿元。截至2008年底,中央企业控股境内上市公司244家,境外上市公司81家(含A+H股27家)。股份制改革和境内外上市,推进了中央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在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同时,央企们坚持强化企业管理,积极推进企业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推进自主创新,通过整合内外部科技资源,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力争取得更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强化激励约束,把薪酬与业绩紧密挂钩,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降,形成了“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机制。公开选聘人才,这几年中央企业拿出125个高级管理职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2008年首次公开招聘了两名中央直管企业的正职。通过公开招聘,吸纳了一批素质比较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说,正是因为大胆改革并积极投身市场竞争大潮,国有企业近年来才取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
对于我国探索走出的这条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对于中国国有企业发生的显著变化,国际上比较关注,也比较认可。比尔?盖茨、德国前总理科尔、美国前副国务卿、现世行行长佐利克、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金米特、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等,都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有很大兴趣。他们都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几年中国国有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改革重组及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得以大幅提高,中国找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