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百亿酒店资产将全部出售 中国邮政筹资谋发展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1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目前,邮政系统有400多家酒店。(资料图片)

2008年年底前,中国邮政将全面退出酒店经营,盘活全部酒店资产,筹集更多的资金投入国际、国内EMS特快专递业务等主营业务的扩张。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邮政企业资产盘活工作推进会上,中国邮政集团总经理刘东安作出上述表示。目前,全国邮政系统的酒店数量有400多家,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

通过产权市场完成出让

中国邮政共有辅业企业1000余家。其中宾馆、饭店、招待所等占比重较大。而酒店数量多、专业人员缺乏、效益不高、资源优势难以有效发挥。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亚非称,邮政酒店宾馆是资产盘活的重中之重,凡建筑独立或虽不独立但权属及使用功能易于划分的酒店资产,都要纳入出售范围。

此举是政企分开后,中国邮政面向市场进行战略结构调整、推进主辅分离工作,收缩非核心资产、退出非核心业务,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战略决策。

今年3月,中国邮政集团旗下的30家酒店资产已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意向挂牌出售,迄今为止,共有15家酒店挂牌到期,14家被国际、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摘牌,摘牌率达到了93.3%,6月下旬10家酒店也已到期。另外尚有几家正在办理相关批复手续,待时机成熟后推出挂牌。

加速筹资谋主业发展

目前,全国邮政总资产为124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占到60%,流动性很差,资源配置效率低。

张亚非认为,如果不通过盘活资产“瘦身”,企业的效益和业务竞争能力就难以提高,邮政主业的未来发展,包括竞争性业务的资本运作等,都会受到阻碍。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民营和外资快递企业对中国邮政的主营业务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如果中国邮政未来不投入资金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将很难与民营和外资较量。

中国邮政集团是国家邮政局直属全资公司,主要经营国际、国内EMS特快专递业务,是中国速递服务的最早供应商。目前,民营快递企业国内同城快递业务收入近几年迅速增长,去年较2005年实现了54.4%的增幅,同城快递业务份额提升了6.8个百分点。国际快递上,去年外资企业占该业务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成,优势明显。

张亚非说,辅业的一时兴旺,不仅不能增强邮政核心竞争力,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主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邮政能力建设和业务发展需要大量投入,出售盘活资产是一个重要筹资手段。

不过,分析人士称,盘活资产虽能筹集资金,但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如果条件成熟上市融资则是一个好的渠道。但是,投资者对资产的盈利能力有很高要求,在竞争激烈的快递市场,中国邮政如何抢占更多的市场,保证盈利能力成为一个问题。(春生)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相关文章:
扩展金融版图 中国邮政集团申请设立保险公司
中国邮政储蓄第三批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全面展开
中国邮政政企分开: 监管的归监管经营的归经营
重组后的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成立
中国邮政已属过度放开行业 邮储回流农村1200亿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注册资本800亿元
改革成中国邮政脱困唯一途径 风险与机遇将并存
中国邮政主辅分离欲售旗下数百酒店 价值近百亿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