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的“东家”国务院国资委再次做了回减法——现有央企数量从165家减至164家。10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关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重组的通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和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化建)进行重组,中化建整体并入中海油,成为其子公司。
10月23日,双方在海油大厦举行了重组大会。中海油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言人刘俊山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为重组需要,中海油现已成立了几个工作组,具体重组工作正在进行当中,目前正在做重组方案。
当被问及重组后的企业高层变动时,刘俊山告诉本报记者,中化建集团总裁陈力华将担任中海油总公司的总经济师,其他变动不大。
重组加强央企主业竞争力
中海油集团办公室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家央企重组将围绕着主业和相关产业链进行内外整合,中海油的化工、化肥、液化天然气等主流业务会进一步加强。
“我们两家的业务有重合的部分,如化工产品生产、贸易等。双方整合可以增加企业主业竞争力,所以我们才整体并入他们。”中化建战略发展部一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国资委在2005年就已定下中化建的主业为“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及其它化工产品的生产、储运及贸易,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及贸易”,这与中海油的主业确有重合之处,在行业上下游也有关联。
中化建在央企中规模不大,2005年底,公司总资产27亿元,是以化肥、化工品生产和国际贸易为主业的外向型集团公司。2005年发展较为引人瞩目,销售收入达42亿元,并谈成了总值达9600万美元的越南33万吨/年磷酸二铵总承包合同,并启动了湖北大峪口矿肥工程,在中国磷复肥界占有重要地位。
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表示,此次重组符合国资委稳妥推进央企重组的精神。中海油和中化建强强联合后,更有利于中海油在化肥产业板块进一步做大做强。
“主业突出”是国资委成立之初,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对央企提出的要求。2006年7月27日,第五批央企主业确定,至此,当时的166家央企已经有137家央企主业得到确认。伴随主业划分的是类似“合并同类项”的重组。与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接手的196家企业相比,目前央企数目已经减少了30多家。今年以来,央企重组步伐正日益加快。
国资委的计划是,通过重组这一“减法”,让央企数量减下去,规模和竞争力提升上来。李荣融曾多次强调:“中央企业要通过战略重组保留80至100户,其中大多数都必须具有国际竞力。”
做大之后如何做强
与央企其他整合一样,在中海油与中化建整合过程中,集团公司下的子公司、孙公司的去留、如何整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中化建集团下的公司有20多家,在整合中会不会造成原有业务重叠、多级法人体制的低效率?”一位国企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了担忧。中海油有关部门负责人则对本报记者表示,这并不是问题,因为中化建效益不错。但该负责人同时表示,这些企业的去留及整合还有待整合方案的确定。
“对于那些与集团主业不符的企业,将可能会被出售,或者在央企范围内按类型重组。但集团肯定会很稳妥地进行,毕竟中化建才两千多人,规模不大。”中海油集团办公室一人士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化建集团下属的北京凯康国际酒店有限责任公司时,总经理李波也表示有过类似上述国企人士的担心,并表示中化建并入中海油比较突然。“但肯定会稳妥处理下属公司,可能会按类型重组。”李波说。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周绍朋告诉本报记者,在中央企业中,中海油对集团下的存续企业工作开展得很不错,把其存续部分企业进行二次分离重组后在A股和H股成功上市。此次将中化建并入中海油集团,如何消化是关键。但“更关键的是实现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进一步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存续企业改革”。
不少学者也认为,央企不断的重组目前来看只是做大,却未必能做强。走股本多元化和推进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其他形式的改制更是关键。也只有如此,国资委才能将央企重组进行到底,达到做强做大央企的目标。(记者 赵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