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教育趋低龄化 专家称源于文凭情结

2011年01月05日10:2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文凭 留学教育 教育观念 教育体系 教育体制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不只为逃避国内竞争压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有国内的应届高中生放弃高考,近几年突然蔚然成潮。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参加美国高考SAT的中国大陆考生只有200多人。可是,如今这一数字已经直逼2万人。

采访中发现,认为国内升学压力大、对国外教育体制高预期的家长不在少数,少部分家长则心存虚荣,觉得到国外接受教育很有面子,同时觉得家庭的经济条件承受得起,早一点让孩子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办理移民,于是将自己的意愿实行强加,而很多孩子心智并不成熟,对于出国读书处于懵懵懂懂之中。

“是我帮他做的决定!”曲佳的父亲就直言不讳地说,“考虑到国内参加高考的人多,高端优势教育相对有限、竞争激烈;另外,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日益提升,国际化程度愈来愈高,孩子未来的成长需要拥有国际教育的背景以及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

据了解,中国大学每年的招生规模和方式都是固定的,今年考不上就等一下年。而国外的教育体系则不同,以美国为例,一年有多次高考机会,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可以同时报名申请,而且考试成绩只占总分数的50%左右,平时成绩、实践表现等占20%到25%,还有20%到30%是大学申请推荐信中反映出来的综合评价等。相对而言,这样的方式压力更小,也更容易获得进入高水平大学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同样,国外的一些教育政策使得低龄留学生相比在国内读书更加节省时间。比如,美国华盛顿州的公立大学允许招收未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高一学生可直接申请读大学,这样就节省了大量时间。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一般很好,只要过了语言关,很快就能适应大学学习节奏,当他们在国外读大三时,他们的同龄人在国内也许还在读高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认为,中国人向来需要各种外在的东西证明自己。如今的“留学潮”就是源于中国人特殊的文凭情结。当然国内一些大学的教育,延续了固有的教育体制和灌输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只能寻求国外继续深造,与其意识到走一段弯路,还不如提前谋划留学。

也有的业内人士看来,中国高考的独木桥引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由来已久,而无国界升学方式的出现可能是缓解这一矛盾有效途径;同时,实现与国际化接轨是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盲目跟风无异于揠苗助长

当前“低龄留学热”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并不正确但却有着广泛市场的教育观念:学业成功是第一位的。其实,孩子拥有一个宽容、随和、乐观的性格,远比学业成功更为重要。

爱思美国教育咨询顾问车伟伟表示,因为学生的个人素质差异大,不能简单地说低龄留学是好是坏,更不能盲目地跟风,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理性帮助学生慎重规划,否则无异于揠苗助长。

上海师大剑桥国际中心总监梁洵安认为,“留学给学生增加了一条升学途径和选择。但在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成型的时候,我不赞成过早把孩子送出国留学。”他表示,这几年各类国际课程的引进和发展速度很快,但在以海外升学为目的培训中,往往会忽视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如何把我们的留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灵魂又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英国爱丁堡市赫里奥特·瓦特大学多伊尔先生说,许多中国低龄留学生都是父母为其安排好的,当问到为什么来这里时,许多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父母说这个专业可能将来比较容易就业等。此外,多伊尔先生还指出,低龄留学生在碰到问题的时候不敢主动去请教老师,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他强调,盲目出国和孩子过小就送出国,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并不能带来多少好处。

也有业内专家对低龄留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表示担忧。近年来出现心理危机的留学生越来越多,由于远离亲人会感到孤独,导致一些留学生产生压抑、精神失常、沟通困难,通常表现为焦虑、抑郁或是酒精和药物滥用,被称为“留学负现象”。

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桑澎则提出,“如果孩子高中、大学都是在国外读的话,他们完成学业回国后,很可能在国内缺少朋友、缺少人脉,这对他们在国内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影响。这也需要家长好好考虑。”(安采儿)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