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增进残疾人福祉、促进残疾人充分参与的基本途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体的客观要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了社会保障、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残疾预防、维权等服务,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状况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残疾人公共服务还相当短缺,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制度标准体系尚不完备,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仍明显不足,专业人才力量、信息化和科技应用亟待加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要求,“国家为残疾人提供适合其特殊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残疾人专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近年来,残疾人社会保险参保率稳步提高,1000多万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北京、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对重度无业残疾人予以专项救助。17个省(区、市)建立了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10个省(区、市)建立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制度。今后要在确保残疾人享有一般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加强残疾人专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残疾人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机制。尽快实现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推动更多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对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成年重度残疾人救助力度。优先保障城乡残疾人基本住房,符合保障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优先提供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逐步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或无房户住房条件。推动全面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完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制度,对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家庭无障碍改造给予政府补贴。推动建立重性精神病人基本服药和治疗救助制度。研究制定困难残疾人家庭生活用电、水、气、暖费用补贴制度,建立聋人、盲人信息消费补贴和聋人手语翻译服务补贴制度,将残疾人出行纳入城市公共交通补贴范围。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照料服务。
二、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
康复是帮助残疾人恢复和补偿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参与能力的基础。2013年,通过国家重点康复工程等帮助591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目前,残疾人康复还存在服务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以及康复保障制度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完备、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康复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康复医学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立社区医生与残疾人服务契约关系,全面普及社区康复。继续实施国家康复工程,重点为贫困残疾人、残疾儿童、农村及边远地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加快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健全适配服务体系,建立以社会保险、政府补贴为主的综合支付制度,为残疾人提供质优价廉的辅助器具。
三、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接受全面良好的教育是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基本条件,是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关键。残疾人教育状况也是衡量国民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与健全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仅为71.9%。今后要进一步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对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切实解决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问题,逐步提高残疾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比例。完善盲、聋、重度肢体残疾等考生参加各类考试的辅助办法。大力开展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工作。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特教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行全纳教育,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学习和生活便利。
四、千方百计促进城乡残疾人就业
就业是残疾人参与社会、增加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还不足50%。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创新残疾人集中就业,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政府投资开发的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大力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帮助难以通过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开拓残疾人网络就业、社区就业、居家就业等灵活就业模式。保障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都能得到针对性的职业康复、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消除残疾人就业障碍和歧视。统筹城乡残疾人就业,积极扶持农村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改善生活状况。
五、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
文化生活状况是衡量残疾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指标。残疾人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以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残疾人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残疾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还相当短缺,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参与率还比较低,残疾人艺术创作、文化创业等亟待扶持。今后要以基层为重点,进一步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帮助残疾人在文化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融入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和社区要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服务,组织开展群众性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普遍设立盲人阅览室,鼓励各级电视台开办手语栏目,主要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栏目加配手语和字幕。扶持盲文图书、盲人有声读物、残疾人题材图书和音像制品出版。发展特殊艺术,培育残疾人文化艺术品牌,扶持残疾人文化产业。普及残疾人体育健身项目,逐步实现每千名残疾人配备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万名残疾人建设一个体育健身示范点。开展残疾人体质测定。
六、全面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参与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贯彻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依法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各设区市、县要系统开展无障碍建设,加强无障碍设施管理。积极推进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公共交通设施、铁路旅客车站、轨道和水运交通设施、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及民用航空器、客运列车、客运船舶、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完善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和金融、旅游等行业无障碍服务。普及药品、食品信息识别无障碍。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无障碍,加快政府门户网站、残疾人组织网站、公共服务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
七、加强残疾人公共服务支撑条件建设
目前,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仍然不足,城乡区域差距比较大,基层服务能力比较薄弱,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残疾人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仍明显不足,专业人才还相当缺乏,基础数据和服务标准体系还不完备,信息化、科技应用和基础研究亟待加强。今后应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的残疾人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强残疾人康复、托养和特殊教育等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残疾人服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服务机构。加快培养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推进残疾人服务领域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推广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公办民办并举的多元化残疾人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城乡区域残疾人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乔尚奎 郭春宁)(来源:国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