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热炒深圳人热衷赴港打酱油 调查指并非潮流

2010年12月10日11:3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主流 打酱油 深港 自由行 倒挂 换城消费 上水站 打工族 一签多行 准妈妈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香港调查】

是相互串门,不是单向扫货

本报记者 黄拯

每天出入深圳罗湖口岸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显得格外醒目:大多是女性,随身“装备”是行李箱或购物袋。近年来,这些家庭主妇往来两地购物俨然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深圳人,被戏称为到香港“打酱油”,而香港人则是“北上扫货”。

深港互通,各取所需

家住深圳莲塘的李先生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香港采购日用品,行程并不远,过关之后坐一站地铁到上水站就要下车,“因为家里有小孩儿,像奶粉这样的商品我就愿意到香港来买,而且已经持续好几年了,倒不是图便宜。”虽然最近深圳物价接连上涨也给他带来了一些压力,但他的购物目标依然很明确,“顺便捎些新鲜蔬菜或者日用品也是常有的事,这和下班后在超市顺手买点儿菜回家没多大区别”。

对深港两地居民来说,互通有无“串门”的历史已有多年了,因为香港物价高消费贵,很多港人每逢周末都会带全家北上深圳,一顿丰盛的晚餐可能也只是在香港普通茶餐厅一餐饭的价格,而对普通家庭来说,回程中把购物袋装满食品,在高物价的香港也是一种勤俭持家的好选择。开放自由行后,深圳居民虽不至于到香港“打牙祭”,但鉴于两地市场互补性强,化妆品、日用品、奢侈品等香港质优价低的产品,吸引了大批深圳市民。两地互通,各取所需,深港市民一直都在寻找着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日用品,偶尔捎带才划算

“本来香港日用品就经常有折扣,现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到香港购物更等于折上加折,这对我们具有相当吸引力。加上一些日用品便宜耐放,只要过来购物也就顺便多采购些”,隔几个月就来香港购物的罗太太给记者算了笔账:一支190克的“黑人”牙膏在深圳卖到12.5元人民币,同样的牙膏而且是200克一支,在香港只卖9.9元港币,折合人民币只有8元多。香蕉在深圳超市售价4.5元(人民币,下同)一斤,香港只要约2元钱一斤;冷冻鸡翅,深圳售价14.8元一斤,香港售价约12元;娃娃菜深圳售价4.9元一斤,香港则只要3元左右一斤。

当然,类似采购也是有选择性的,大部分蔬菜、肉类还是香港贵得多,“特别是牛肉,香港超市好多牛肉都是国外进口的,哪怕是减价销售的冷冻牛肉,也比深圳的贵差不多20%,更贵的那就要高好几倍了。”

对于专程到香港“打酱油”的说法,罗太太表示并不认同,“我也只是偶尔到上水采购,这是最近的一站,即使这样在香港境内往返路费也要40多港币,还没算上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只是为了买几捆青菜或者几袋橙子就专程跑过来一趟,未免也太不值了,除非是耐储存的日用品,而且数量要足够多。”

奢侈品,内地客购物首选

相比较酱油,价格高昂但人气不减的苹果电子产品,以及首饰、手表、皮包、高档化妆品等奢侈品始终都是内地游客赴港购物的首选,每年几百亿港元的消费额中,绝大部分内地游客都花在了类似方面。

香港旅游发展局11月3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内地访港旅客约为1853万人次,超越去年全年,其中近60%都是“过夜旅客”。他们在港期间的消费指向也非常明显,特区政府统计处称,10月份香港电器及摄影器材、鞋类、珠宝首饰及奢侈品的销量分别增长了39%、33.8%和30.2%。在此背景下,“打酱油”的销售额完全被“淹没”在上百亿的游客消费中,看不出丝毫波澜。

除此以外,在世界经济形势相对严峻的大背景下,香港日常生活用品也开始面临涨价压力。

香港特首曾荫权6日出席香港经济峰会时表示,由于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加上人民币升值,香港已经开始面临输入通胀的压力——10月份通胀率是2.3%,稍高于第三季度的2%,其中食品价格上扬对低收入家庭影响特别显著。“豆豉鲮鱼价格上升,午餐肉价格上升,面包价格上升……我留意到罐头食品、番茄等蔬菜的价格也在上升!”财政司长曾俊华已将今年全年的基本通胀率预测由1.5%上调至1.7%,并称会在需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