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否了解“低碳经济”,自去年底根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讨论得最多的话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告诉《每日经济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记者,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负责人何曼青在接受《每日经济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企业早已经看好“低碳中国”的巨大商机,“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在这样做了,包括巴斯夫、BP、诺维信。”
外资看好“低碳中国”
近年来,新能源的建设和利用被业内认为是实现低碳化的最佳途径之一。
中国低碳网总编辑林辉在接受《每日经济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中国现有的国情,我们应该走一条高碳能源低碳化的道路,而不是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企业在商机的运用上,是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是产业升级的问题。”
商务部产业损坏调查局局长杨益对《每日经济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记者表示,首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景比较广阔,中国目前的能耗强度和能源的效率都明显偏低,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比较大。第二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本比较低,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节能的余地比较大,条件项目比较多,而且规模经济的效应也在显现,会带来双赢的局面。第三是国际合作的潜力比较大,在国际高度重视低碳技术合作,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潜力巨大。第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利用外资,鼓励发展低碳经济。这些都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投资中国新能源产业更多的机会。
何曼青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不仅仅是意味着一种成本,更多的是一种机遇,跨国公司在这方面有优势。总体来说,跨国公司在低碳经济、低碳竞争力方面比中国企业具有明显优势。”
据了解,中国碳排放70%来自生产领域,而发达国家2/3来自消费领域,所以中国的重点是引导和控制碳排放。为此,何曼青建议,跨国公司要深入了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情和阶段特点,找准中国急需发展碳排放的领域,加快碳技术的创新和转让步伐。
国际巨头们明显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商机。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关志华在接受《每日经济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低碳经济,为各行各业提供节能减排的解决方案和产品的企业将带来巨大的商机。巴斯夫希望提供给客户的方案是低碳节能,最经济和环保的,“但是3年前,我们对中国企业谈这些理念,很多企业不会优先考虑,现在,中国企业主动找我们要求提供这些方案和产品。”
关志华建议,希望中国政府有一些具体措施和政策来推动,“在这个过程中听取企业对低碳经济的看法,政策也要可行,对低碳经济有帮助。”
诺维信中国区总裁柯铭表示,低碳经济是一个新的模式,中国很难从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中学习,“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其他国家不同,政府的作用更大,政府部门在风险评估后应有冒险的精神,步伐应更大一些。”
垃圾处理仍存真空
垃圾处理行业的资深人士李建军在接受《每日经济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垃圾处理方面,中小城市还是真空,“未来建设的需求会非常大。”
但是李建军也坦言,中小城市的支付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制订一个政府、企业、百姓等多方共同获益的模式,“现在这个行业正处在一个从无序到规范的过程当中。”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在谈到垃圾处理的现状时认为:“垃圾处理在管理理念和技术应用上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中国缺乏一个主导方向,而在焚烧、填埋和资源化这三者之间,资源化应该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把垃圾进行资源利用之后再决定是否填埋或焚烧。”
而垃圾资源化问题也正在从理论向实质迈进。
今日,上海弘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弘和)建设的上海第一个甚至世界第一个垃圾变能源的产业示范基地将于上午8点半在上海金山区开启。据了解,上海金山区“垃圾变能源”示范项目有一大特点,看得到垃圾进去,却看不到垃圾排放;垃圾也无需分类,处理之后将变成油、气、碳3种能源。
上海弘和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每日经济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记者,公司的计划在几年前并不被看好,“当时我们找到相关政府部门和一些企业寻求合作,但是响应者却寥寥无几。自从项目试运营之后,我们已经接到了很多企业寻求技术合作和共同建设的要求。未来上海将会建设更多的垃圾处理项目。”
大力发展低碳建筑
建筑业在我国的低碳商机中也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孟伟表示,低碳建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能途径,“现在北京完全有条件发展节能建筑。”他认为,低碳建筑在建筑材料的一次消耗中要比普通建筑物高,但是从时间尺度上来说,时间只要稍长,就可以使投资和资源达到平衡。
锋尚建筑节能环保系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锋尚低碳居住研究院院长曾剑龙在接受 《每日经济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碳建房”会加大成本只是大家的定势思维,“其实,处理好的话,这样的努力会带来新的附加价值,可以涵盖成本。”
他说:“我们在2000年刚开始做第一个项目时,购房者都在怀疑这种房子能否像宣传的那样,不使用空调和暖气也能舒适地生活。”现在,老百姓在理念上已经开始接受低碳建筑的概念。
曾剑龙告诉 《每日经济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记者,低碳建筑并没有地域差异,在任何地区都适用,“只要对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缜密的考察,拿出合理方案,就可以进行开发。”
(来源:《每日经济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喻春来)
(责任编辑:魏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