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了对通胀的担心。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复苏初期CPI最低阶段,通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
解决产能过剩需要较长时期
从产能货币供应量来看,多余货币供应量与过剩产能之差今年上半年创1996年以来的新高,引发未来强烈通胀预期。但即便相对量差距如此之大,但从绝对量来看,2009年我国产能过剩约5.225万亿元,而货币供应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需要约5.34万亿元,二者大致相当,因此,即使今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也难以引起价格上涨。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在相对量上,货币供应量缺口与过剩产能缺口之差要小于今年上半年水平;在绝对量上,多余货币供应量比现在少而产能利用率会有所上升,多余货币供应引发通胀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从动态角度来看,只有当实际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一段时间,产能利用率提高后,实际总产出才会高于潜在总产出,对价格形成较强的拉动力量。相反,当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一段时间后,总产出才会低于潜在总产出,由于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价格缺乏上涨的动力,甚至出现价格水平下降的情形。
由于产能过剩,我国下半年乃至未来较长时期不会有通胀发生。我国上一轮经济扩张期长达五年,连年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积累了巨大的生产能力,经济进入收缩期后,各行业产能利用率均处于历史低位。现有过剩产能结构情况复杂,闲置产能不仅包括需要淘汰的落后、低端产能,还包括为出口服务的先进、高端产能。由于我国各行业调整压力首先来自出口需求萎缩,目前产能闲置最为突出的是近年来满足出口需求的生产能力,此类产能无法通过内需得到消化,其产能过剩问题是全球性的,解决产能闲置需要国际经济环境的较长时期持续好转。因此,未来几年发生通胀的可能性很小。
从国际经验看近期无通胀
从国际经验看,通胀往往发生在经济周期的繁荣期前后,经济复苏初期,CPI往往最低。
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判断,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完整的经济周期,每一次经济周期都要经历从波峰到波谷、再从波谷到波峰的一个循环,这三次经济周期平均跨度为106个月左右。三次经济周期还显示,CPI与经济周期的变动方向基本一致但并不完全重合。具体来说,两者处于波峰的时间是大体重合的,CPI往往在经济周期波峰前后(即经济复苏的后期到衰退初期)达到最高点;但CPI的最低点滞后于经济周期的波谷,经济复苏的初期CPI往往最低。
从我国情况看,大体也是这样。以本轮经济周期看,2002年下半年和2003年作为经济复苏的初期,CPI涨幅只有-0.7%和1.2%;到经济繁荣的2007年,CPI涨幅为4.8%;在繁荣期后的2008年上半年,CPI涨幅达到最高点,7.9%,之后才逐渐回落。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复苏的初期CPI最低阶段,距离通胀还很遥远。
竞争会抑制产品的涨价能力
从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胀形成的可能性来分析,中国目前也没有通胀的忧虑,因为下游厂商的过度竞争会抑制产品的涨价能力。
如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油价曾上涨到140美元/桶,但是下游的塑料制品并没有涨价;铜曾达到8800美元一吨,但是下游的空调和电缆并没有显著涨价;铁矿石价格涨的最少,也翻了一倍,但是下游的汽车价格还在下跌。这些上游产品价格和下游产品价格的变化关系充分说明了,在上游垄断竞争和下游过度竞争的背景下,下游产品的价格传导能力和涨价能力较低。当然,过度竞争的背后依然是产能过剩的问题。
当前,经济复苏弱于预期,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不可能重复2007、2008年的局面。即使出现阶段性的上游能源原材料上涨,也不可能传导至下游,中国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都不用担心制造业的价格上涨。
另外,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也难以大幅上涨。以油价为例,尽管我国今年来汽车销售和普及很快,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油价不会出现类似去年上半年的上涨。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世界经济衰退引发的需求下降导致石油供过于求,根据大宗商品的价格弹性特点,即使少许的供求缺口也会引起价格的剧烈震荡。二是美国近期出台了多项稳定资本市场举措,美国期货市场的最高主管机关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正在打算打击能源及商品交易的投机行为,加强监管原油、天然气及其他能源市场,对相关机构投资者持有的部位设限,特别是打击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行为,被认为是打击油价过分投机的重大举措。三是近期伊拉克安全形势好转,其原油产量和出口量可在短期内翻番,利比亚与西方国家关系改善,英国大举投资利比亚石油开采等,都对增加国际市场原油供给、平抑油价起了很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