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上都正在面临严峻挑战,不确定性因素增大。为了更好地展望经济形势,本报“经济学家调查”栏目进行了“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展望专题调查”。参加本次调查的经济学家有50位,他们是:陈兴动、郭田勇、何帆、黄建辉、黄益平、金柏松、李伏安、李晓西、刘国恩、刘峻民、刘尚希、刘世锦、刘宪法、马骏、潘英丽、施发启、苏威瑞、孙明春、谭雅玲、唐旭、田国强、万晓西、汪同三、王元龙、奚君羊、夏业良、肖耿、谢识予、许斌、姚枝仲、余芳东、余根钱、袁志刚、张岸元、张海鱼、张立群、张欣、张永军、赵晓、周立群、许善达、宋子先、王小广、王庆、王雍君、刘伟、王湘穗、刘元春、钟伟、刘凤良。
徐以升
在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下,2008年的中国经济在增长和通胀上都将面临压力。
《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第二季度经济学家展望调查”显示,有40%的经济学家认为2008年全年GDP增长在10%,有44%认为增长会在10%以下,16%认为增长会超过10%。
在通胀方面,有10%的经济学家认为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会在5%以下,认为CPI将达到或超过5%的比例则达到90%,其中有54%的经济学家认为CPI将达到或超过6%。
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个方面的调查来看,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回落、通胀趋高”的两大特征明显,宏观调控将受到考验。
经济学家信心趋降
相比于本报2008年1月举行的年度展望调查,当时60位经济学家参与的调查中,有73%认为2008年全年GDP增长将在10%及以上,另有27%认为GDP增速会低于10%。而本次50位经济学家参与的调研中,这组数据分别有56%和44%。在美国经济衰退的现实日趋明显的态势下,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趋降。
在本次调查中,预期2008年GDP增长率为9%的经济学家比例为12%,预期增长率为9.5%的占到28%,预期增长率为10%的占到40%,预期增长率为10.5%的占到4%,预期增长率为11%的占到10%。另外还有4%预期2008年全年GDP将回落到8%,这是调查录得的最低经济增长率,同时也有2%预期将增长到12%的水平。
综合来看,56%的经济学家预期2008年GDP增长仍然将达到或超过10%的水平。2007年中国经济实现了11.4%的高增长,是自2003年以来连续5年保持在10%以上的高增长,如果2008年继续实现10%及以上的增长速度,那么将是中国连续第6年实现10%的高增长。
不过44%的经济学家预期增速将低于10%也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就直言,目前中国短期内通胀压力是主要矛盾,但到了第二季度,美国经济萧条的影响就会变得更为突出。
近期也有多家国际机构发布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报告。其中世界银行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速预计将从2007年11.4%降至9.4%。世界银行2007年9月发布的报告曾预期中国2008年经济增长将达到10.8%,2008年2月发布的报告下调到9.6%,这一次则进一步下调到9.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最新预测是10%左右,亚洲开发银行4月2日发布的报告也认为,200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可能下降到10%左右,2009年则将下降至9.8%。另外,在3月底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在京发布题为《2008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概览》的报告中认为,在出口放慢以及政府所采取的冷却经济的措施,中国经济增长在2008年将略有放慢,预计为10.7%,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预测。
通胀压力明显加大
在2008年1月本报举行的年度展望调查中,曾有超过九成预期全年CPI将超过4%,不过这一次调查则是有90%认为会在5%及以上。这显示出经济学家预期的通货膨胀压力在加大。
调查中,有10%认为CPI全年增速会在4%以上5%以下,有20%选择了5%的CPI年度增幅,有16%预期在5.5%,28%预期为6%,还有10%的经济学家预期在6.5%,8%的经济学家预期CPI全年在7%,另有8%的经济学家预期CPI将超过7%,甚至达到8%的水平。
在1月份举行的调查之中,只有11.6%的经济学家预期全年CPI将超过6%,但这次调查里这个比例已经有了大幅度攀升,有54%预期将达到或超过6%。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1月份CPI上涨7.1%,2月份CPI上涨达到8.7%。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日前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中国存在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胀的风险。
亚洲开发银行近期公布的报告对中国2008年CPI增幅的预测是5.5%,世界银行也指出,每个东亚国家通货膨胀率都攀升到了令人不安的水平,通胀构成了该地区经济面临的真正挑战。
紧缩货币供应成首选
控制工资上涨获选率最低
“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国务院公布的2008年工作重点之一。在如何防止通货膨胀的调查中,继续紧缩货币供应量成为经济学家的首选。
调查中,有70%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采取紧缩货币供应量的举措以治理通货膨胀,有64%的经济学家选择了增加供应产出,有54%的经济学家选择了人民币升值,有46%的经济学家选择了加息。
另外,还有16%的经济学家选择了价格管制,以及有14%的经济学家选择了控制工资上涨。
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也有70%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
从调查来看,央行的货币供应量紧缩获选率最高,这对应的政策即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水平,继续发行央行票据等对冲流动性。
仅54%支持升值抑制通胀
建议加息不足半数
在应对通货膨胀的政策选择中,只有54%的经济学家选择人民币升值,只有不足半数的46%的经济学家选择加息,显示出在经济增长压力和通货膨胀压力之间,加息和升值政策所受到的掣肘正在凸显。
以人民币升值抑制输入性通货膨胀一直是近期人民币加速升值的重要逻辑。但央行行长周小川今年3月初在两会期间的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布会上曾明确指出,“人民币适当升值,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胀,但作用不是很大。”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日前以实证显示,人民币升值长期来看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是短期作用较小。举例来说,假如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5%~10%,CPI在半年后仅减少0.2%~0.4%,三年后累计下降1.5%~3.0%。
关于加息,建议以加息应对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家不足半数,显示出在美联储迅速、大幅降息的背景下,中国采取加息政策应对通胀正变得困难。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指出,由于美元大幅贬值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热钱仍将持续流入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这给宏观调控带来巨大挑战。
保增长与抑通胀的艰难之选
经济增长趋落、通胀压力加大,成为此次经济学家调查的直接结论。而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直言,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挑战是如何在反通胀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指出,需要认识到,物价上涨因素包括国际性因素,人工、环境、资源成本上升等合理因素之外,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会对国际性物价上涨产生重大影响,另外也不应压制合理的价格上涨,宏观调控真正可以调控物价的领域和程度比较有限,强力压制物价的结果经济就会发生硬着陆,破坏良好的基本经济层面。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一位官员也在调研中对本报指出,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全球性物价上涨,在这样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断难独善其身。中国的产品供给总体是充足的,但是美元在下跌,国际粮价、原油价格以及原材料价格都在上涨,在这样几个因素的压力下,中国的物价很难控制,而且对于这样的物价上涨,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也在调研中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下,我国宏观调控面临艰难选择,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外部形势恶化与紧缩政策碰头、内外需回落碰头,这有可能使我国宏观经济遭遇类似亚洲金融危机那样巨大的风险。中国需合理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认真处理好防止通胀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