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中国女干部比例近40% 已有9位女性国家领导人 妇女就业比例45% -4月份CPI维持3%高位 央行或有后续紧缩政策 CPI向上趋势难改 -第60届世卫大会再度拒绝涉台提案 国际卫生条例适用于中国全境 -交行A股开盘14.20元涨79.75% 海外投资者一周内从股市撤出$5亿 -中石油获世界最大汽田钻探权 国企将成企业义务石油储备主力 -基金私募将开闸 单笔不低于5000万 银行参与股指期货将有章可循 -"十一五"我国将重点发展八大高技术产业 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 -中国6省份争夺第3个新特区名额 长三角城市居民收入增14.6% -免费师范生办法出台 国家鼓励终身从教 须回生源地执教十年以上 -中国将采取五项举措提高企业职工工资
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幅度趋于缩小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7 月 1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9次周期性波动。引起波动的基本原因,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缓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趋于缩小。

■张立群

自1952年我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以后,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已经历了9次周期性波动。其中改革开放以前有5次,改革开放以后有4次。

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周期波动,有几个明显的区别:第一,波动幅度不同。改革前的5个周期,除第一个周期振幅(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为9.9个百分点以外,其余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第二个周期的振幅高达48.6个百分点。改革后的4个周期,除1982-1990年(第七个周期)振幅高于10个百分点(11.4个百分点)以外,其余均小于10个百分点(总体看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其中第四个周期尚未结束,无法计算其振幅,但从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和宏观调控取向看,预计振幅不大)。第二,波动的高度(指周期内波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不同。改革前5个周期波动的平均高度为16.5%,改革后为13.7%,下降了2.8个百分点。第三,波动的深度(指每个周期内波谷年份的经济增长率)不同。改革前5个周期波动的平均深度为-5.1%,改革后平均为5.53%(不包括尚未结束的第四个周期),上升了10.6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性质已经由古典型(周期内出现负增长)转为增长型(周期内没有负增长)。第四,波动的平均位势(周期内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不同。改革前5个周期波动的平均位势为5.9%,改革后为9.6%,上升了3.7个百分点,表明中长期的经济增长水平明显提高。第五,波动的扩张长度(周期内扩张期的长度)不同。改革前5个周期的扩张长度平均为1.8年,改革后平均为2.8年,特别从第八和第九个周期看,出现明显延长的趋势,表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主要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第一,改革开放前我国供求总量失衡的原因,除1958年“大跃进”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冲击造成经济剧烈波动之外,从经济本身看,主要是:当时我国社会总供给的增长是以工业品为主导的,由于工业化在这一时期重点集中在工业基础和工业体系的建设方面,因此形成了以投资品为主的供给结构。这与以积累为主线的经济增长特点密切结合。社会总需求方面,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主要是由统一的计划决定的。社会总供求的这种特点使社会生产过程与居民的消费活动联系较弱,供求的相互衔接主要表现为生产内部的自我循环。由于经济增长离消费活动较远,也使总需求主要由计划方式决定提供了可能。因为与消费需求比较起来,生产建设需求可计划的程度要高一些。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总需求的决定受决策和计划制定者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很大,短期内确实可以使总需求大大地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和供给增长的可能,但同时也造成了供求总量的严重失衡。由于主观意志违背了供求总量运动的客观规律,因此导致了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很大。虽然在短期内经济增长可以有很高的速度,但不能持久。从较长时间看,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并不高,而且多次出现经济总量绝对减少的情况。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周期具有上述特点,大的背景是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避免了政治运动对经济运动的冲击。从经济本身看,主要是由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政策,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向市场化,国民经济开始在市场的基础上运行,政府对需求的决定作用被市场所取代,政府转为通过市场对需求活动进行调控。需求决定上的主观色彩逐渐消失,总需求与总供给通过市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总供求之间的矛盾会通过物价水平变化迅速反映出来,政府可以及时根据市场反映的供求关系情况对需求进行调控。这样,经济总量严重失衡的现象就大大减少了。与此相联系,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明显减小,而平均增长水平则显著提高。从改革开放以来供求总量的运动轨迹看,总的趋势是波动幅度越来越小,周期的时间延长,平均增长水平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动,主要原因是需求扩张的力度过大。(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1952年全国总人口5.75亿,到2004年增长到13亿,增加了7亿多人。相当于5.5个日本,2.4个美国,14.7个韩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必然要求经济迅速发展和就业机会大量增加。而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低的情况与这种要求形成尖锐矛盾,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因此,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社会需求推动经济扩张的内在动力非常强大。(2)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收入分配和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经济的内在活力被相当充分地释放出来,表现在发展方面,就是社会总需求的快速扩张。(3)从各国的经验看,当工业化处于快速推进的阶段,社会最终需求的扩张速率都较高。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发展阶段,需求扩张的水平也必然较高。归纳以上分析,我国总需求的快速扩张既有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而最基本的原因是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水平低这一基本国情。这些因素相结合,使中国的社会总需求始终处于一种快速扩张的状态。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总需求的快速扩张与社会总供给的增长间存在较大矛盾,因而经常引起社会总供求的失衡。这种矛盾的动态趋势是在不断减弱的,其原因分阶段看是:改革开放以来总需求的决定模式转为以市场为主,主观意志对需求决定的影响逐渐消失。由于总供求平衡情况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总水平迅速表现出来,因此政府对总供求运动的调控就比较客观和正确了。在改革开放之初,一方面,伴随着放权让利为主的改革进程,经济活力迅速增强,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迅速扩大,引起社会总需求的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当时社会供给能力还不能很快地跟进,同时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也还缺少经验和手段,因此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虽然较改革开放前减小了,但仍然较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需求的迅速增长也带动了供给能力的提高,总供求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推移迅速减小。同时,经济加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也使从政府到社会各方面对加强宏观调控的认识趋于一致,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越来越多地转向通过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对客观经济规律越来越重视,宏观调控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是经济周期性波动幅度减小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