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始建于1930年的周浦辅善医院
叁
薪金付善款
大中华火柴公司经营成功后,不忘回报社会和反哺于民,尤其是涉及民生的医疗和就业等公益事业,如捐建圣约翰大学交谊楼,创办舟山中学等,公司高管慷慨解囊、义无反顾,充分显示了民族企业家心系芸芸众生的慈善情怀。
上海浦东周浦早先是上海郊县的一个古镇,当时属于农村地区,医疗条件差,村民生病往往都面临缺医少药的窘迫状况。
1930年,上海著名慈善家、画家王一亭发起募捐,在周浦筹建辅善医院。该院引进西医治疗,设内科和外科,配有医师、药剂师、助产士等。医院建成后,医疗水平和条件大大提高,当地村民闻讯纷纷前往求诊治疗,大量病人得到医治,地方获益不少。随着医院名声扩大,求医者增多,但医院病床捉襟见肘,于是当地又发起募捐造住院部。
大中华火柴公司下属有个周浦火柴厂,厂长胡簋铭也是一位爱国爱民实业家,他创办的周浦中华火柴厂原是浦东一家民族火柴厂,由于敬仰刘鸿生的经营才华,于1930年合并成为大中华公司分厂。胡簋铭亲眼目睹地方人士慈善义举,在1931年11月20日提笔给刘鸿生写信求援,信中写道:“周浦敝镇辅善医院系由当地之士捐助而成,开办以来,成绩甚佳,地方获益不少。最近要扩建住院院舍,亦需募捐,敝厂亦承先生之核准,已捐助300元。惟地方人士夙仰先生热心义举慈善为怀,专恳先生慷慨解囊,得此一助定能玉成……”
为地方人士关爱民生的行为所感染,刘鸿生阅信后于11月23日用铅笔在来信上批示:“捐洋三百元,由月薪内支付。”刘鸿生身为公司总经理,批三百元的慈善款项是完全有权的,但他考虑到公司是股份制公司,为了公司利益和尊重股东意愿,不强人所难,决定不从公司财务出账,而用自己的薪金支付。辅善医院即是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周浦分院,成为周浦地区的医疗中心。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为达到经济侵略和掠夺的目的,日军利用刺刀对我国民族企业实行高压政策,以利日资企业趁虚而入。作为我国民族火柴龙头企业,大中华火柴公司首当其冲地受到日寇军事打压,生产经营状况急剧恶化,许多分厂不能正常开工,九江裕生分厂是其中一家。
1938年,日军蛮横地将大中华火柴公司的各火柴分厂定为“敌产”嫌疑,经常派军大肆骚扰,最后又施威宣布“军管理”,以此进行打击。日方狂妄放言,要解除“敌产”嫌疑和取消“军管理”,中方必须和日方合作是先决条件,以此达到他们经济侵略的目标。
在日军大肆骚扰和威胁下,大中华公司百般无奈,只能忍痛决定将旗下的上海荧昌、周浦中华、九江裕生等火柴厂暂时停工。但作为公司老总,刘鸿生又十分关心远在千里的九江员工的生计,1938年6月21日提笔专门给九江裕生火柴厂写了一封信函,信函中写道:“九江裕生厂于本月十七日停工,该厂职员薪水应支至七月底止,惟念各职员在战事期间维持厂方生产,不无劳绩,八、九、十三个月仍予照支原薪以示奖励。十一月份起……改支津贴。”
薄薄一纸信函,饱含浓浓舐犊之情,如此厚道有良心的企业家,不仅是当时、也是现今中国所有企业家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