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生”提升幸福指数——访文化部部长蔡武

2010年11月30日16:4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蔡武 转企改制 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建设 文化生产力 幸福指数 文化企业 文化的创新 文化资产 文化体制改革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周玮)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国际金融危机寒潮中,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新中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五年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全面快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日前,文化部部长蔡武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梳理十一五时期成就,展望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美好前景。

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

记者:我们了解到这样一组数字:截至今年10月末,全国已有341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或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对院团而言,同样是演出,改革前后有什么不同?

蔡武:体制改革给很多院团发展带来转机,大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体制机制,严重束缚了文化的创新。比如在过去体制下,国有院团主要作为各级行政机关的文工团,接受的任务多是庆典、重大政治活动的需要;各种评奖可能成了政府的政绩工程,投入很大力量弄一台戏获奖后就刀枪入库;内部分配、运行机制是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差不多。激励机制的缺乏,使得院团的创造力、积极性发挥不出来。

以东方歌舞团为例,改革前,由于旧体制的原因,一大批演员闲置,百余名声乐演员、器乐演奏员几乎无事可干,十个排演厅只有两个在使用,八个都成了仓库。转企改制后的短短几个月,就推出了《爱的伊甸园》等四台大戏,十个排演厅不够用了,轮流排队。体制机制的变化,极大激发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

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各地还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取得了许多新成效。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江苏等地整合演艺资源,分别组建了省级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一些地方总结借鉴民营院团发展的先进典型经验,完善扶持政策,推动形成以国有院团为主体、多种所有制院团共同发展的演艺市场格局。

记者:下一步,文化系统将从几方面推进改革?

蔡武: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推动歌舞、杂技、曲艺、话剧、地方戏曲等大多数国有文艺院团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重点推进县级国有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与发展,逐步建立起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骨干演艺企业为引领、大量中小演艺企业为基础的演艺市场格局。

同时,加快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职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