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国政府的反应
对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逝以及溥仪继任皇位,美国政府刚开始时持谨慎态度。在接到有关清廷政情的最新消息后,美国政府虽然于11月16日复电对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病逝表示吊唁,称:“惊闻大行大皇帝龙驭上宾,复闻大行太皇后随于次日亦仙驭升遐,贵国迭遭大变,嗣皇帝与臣民共罹愍凶,本总统与本国臣民同深感悼。兹惟望嗣皇帝深信我两国休戚相关之意,俾彼此友睦情形较往昔更加敦笃。” 但对光绪皇帝病逝的原因还是有些猜疑,对清廷决定由3岁的溥仪继任皇位也有所保留,并没有立即予以承认。16日,国务卿罗脱在给伍廷芳当日的回复中,仅表示收到通报的内容,未做任何表态。
根据美国国务院档案显示,当时美国政府对清廷因光绪帝之死而出现的权力变动未做表态,可能与康有为的电报有关。在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的同一天,在美洲的康有为就给罗斯福总统拍去一份电报,指责袁世凯谋害光绪帝,变换君主,扰乱中国,请求罗斯福总统致电北京,联合所有其他国家,不予承认。由于康有为与罗斯福总统此前有过接触, 1905年康有为访问美国期间,罗斯福总统曾两次(6月15日和24日)邀请康有为到白宫讨论美国排华法令问题。1906年1月30日,康有为又在墨西哥给罗斯福总统写了一封共26页打印纸约6000字的长信,就美国对待华人问题提出建议。因此,康有为11月14日的电报得到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就电报的内容分别征求国务院远东处和驻华公使柔克义的意见。11月17日,远东处就康有为电报内容给助理国务卿培根写了一份报告,在简要叙述自戊戌变法以来光绪帝和西太后之间的权力斗争及康有为和袁世凯的关系后,认为康有为电报的内容并非没有可能,指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康有为电报指责袁世凯谋害皇上,表面来看是很有可能性的,因为一旦西太后死后光绪帝真正接掌权力,就意味袁世凯官宦生涯的完结。
但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无意追究光绪皇帝的死因,从加强美国在清廷的影响力,反对美国政府与康有为接触。24日,柔克义电复国务院,对康有为其人完全做了否定性的评价,明确表示:“康有为在这里没有任何位置或势力,昨天袁世凯告诉我,康除了会冗长的演讲外,没有任何实际东西。我不希望再提到他,这会引起人们的误解。”次日,柔克义又写信汇报调查情况,称:就康有为目前的地位和影响是否对中国政府有所作用问题,调查这里的官员和外国人,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相同的———康有为在中国没有追随着,他在1898年对光绪帝的影响现在被认为不利于真正的改革。人们承认他是一位高雅的、令人喜欢的演说家,但毫无实际价值。广东人也对他有强烈的反感,他们指控他从居住海外的同乡人中敛财。受柔克义观点的影响,此后美国政府对130康有为的意见就不再予以理会。11月30日,康有为再次致电罗斯福总统,称袁世凯正在利用皇太后破坏世界和平,请求罗斯福电令美国驻京公使与醇亲王举行私人会晤,用军队保护自己,并秘密移居美国使馆。对此,国务院未做任何反应。
另外,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时国内形势虽然相对平静,但当时中国国内产生的一些传言及11月9日安徽安庆发生的革命党人熊成基起义,也使美国政府对溥仪继任皇位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持谨慎态度。美国国务院远东处在11月17日的报告中就根据有关来自北京的传言及南方发生的革命党人的反满活动,对中国政局感到担忧,称:据《前锋》通讯员说,他们的杂志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私人来电,预告将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另根据美国驻南京领事电报,南京的满族总督命令率30000名官兵前往北京,这种情况显然是可能的。在收到安庆发生革命党人起义的报告后, 11月23日,国务卿罗脱致函海军部,建议海军部在已有的安排之下,应随时准备派军舰到那些需要保护美国公民的中国港口或需要采取此类行动的内地。24日在接到汉口领事官报告一些外国妇女和儿童到英国炮艇上避难的消息后,国务卿再次致函海军部,建议海军部指示在上海的美国海军官员安排两艘炮艇在安庆和汉口之间巡游,以应急需。27日,海军部回复,已指示派两艘军舰前往执行使命。
尽管美国政府对光绪皇帝的死因有所怀疑,对清廷未来政局的稳定表示担忧,然而,随着安庆革命党人的起义很快就被平息,以及中国国内并没有出现外人想象和担忧的动荡现象,这就为美国政府承认新皇帝创造了条件。12月9日,柔克义照会外务部,代表美国政府对安徽巡抚在安庆革命党人起义中妥善保护居住在当地的美国人生命和财产安全表示感谢。
另外,由于摄政王载沣有过国外游历的经历,国外舆论除对他的能力有所担忧之外,一般都对载沣出任摄政王持肯定态度。11月15日美国的《纽约时报》就对载沣出任摄政王表示赞同和支持,认为这是清廷内部改革派的胜利,有助于改革进程,指出“这项任命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结果使那些改革者们感到满意,并且满足了人们对光绪皇帝的怀念之情。因为,这不但顾及了在皇位继承上最亲近的血缘关系,而且给这个帝国的新政引进了一种新鲜的、更富有现代观念的因素。这项任命是改革派一方所取得的明显胜利。”并表示光绪帝和西太后的去世不会影响中国的政局,写道:“在清国人民中间,鲜有迹象表明人们对正发生着的事有什么情绪化的反应。皇帝的死以及皇太后在很短时间内也可能死去这件事对清国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清国人所追求的是一条平稳、连贯的发展道路,根本不会为了这两人的死而悲伤”。11月22日,美国著名记者和报人密勒也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清廷权力实现平稳过渡表示赞赏,认为中国国内在慈禧太后死后没有发生人们先前预料的“政治大灾难”,“从整体上表现出了其社会体制的稳定性,并且清国政治家们在面对紧急事态时表现出了十足的信心和能力。显然,他们对这个紧急事态的出现绝对是早有预料”。同时,密勒对后西太后时代由摄政王行使清朝政府的最高权力也表示由衷的欢迎,写道:“由醇亲王担任摄政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在帝国历史上还是头一次。醇亲王是个年轻人,他成长的时代正处于现代思想火花立足于东方世界之际。他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了西方世界,其心智和视野并没有因为紫禁城的城墙而受到限制。因此,他可以做到其他大清国统治者所没有做到的事情,即立足于现代观点,以透视的眼光,从与其他世界强国的对比中来认识自己的国家。单单凭据这一事实,即能证明他对目前清国所面临的事态所采取的态度是可靠而正确的。”
除舆论对摄政王载沣表示欢迎之外,有些列强也对清廷权力的转移明确表示认同和接受。11月18日,美国驻日本大使电告国务院,称日本外务部从北京和各省获得确信,形势有望保持和平,对指定的继任人将予以接受,不提任何抗议。并且,外务部还坚持声明日本不会采取任何形式的行动或干预。
在上述历史背景之下,美国政府在经过短暂的观望之后,很快也对溥仪继任皇位并由摄131政王行使清朝政府的最高权力表示接受。1908年12月2日,罗斯福总统特意在溥仪举行登基典礼这一天接见清朝特使唐绍仪,对新皇帝溥仪登基当面表示祝贺,表示美国愿意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并帮助促进中国的进步,声称:我们的愿望是,只要机会和权力许可,将援助中国国民改善中国的状况,引导中国跟上人类文明潮流,显示我们是古老的中华帝国可信任的朋友和支持者。我相信现在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意识到,任何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以及维护自己边界的和平和强大到足以避免外来的入侵,对其他国家通常是有利的,而不是不利的。我们真诚地希望中国进步,并通过我们可能的和平和合法手段,将在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进步方面尽我们所能。12月3日,国务卿又致电柔克义,指示他代表美国政府祝贺宣统皇帝接位,贺词云:“本总统及本国各大臣恭贺中国大皇帝登极,惟望福祚绵长,光荣照耀,并谓甚喜适于此日觐见贵国唐使,得以面祝登极贺词,实幸机缘巧遇也。”5日,柔将此一贺词转达外务部。
12月3日,摄政王载沣在溥仪登基的第二天又颁布上谕,宣誓将继承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遗志,继续奉行改革路线,按期于宣统八年颁布宪法,召集议员,“使宪政成立,朝野安,以仰慰大行太皇太后、大行皇帝在天之灵,而巩亿万年郅治之基”。摄政王的这一行动进一步打消了美国对摄政王政府未来政策的顾虑。12月4日,柔克义在致国务院的报告中即予肯定,认为它“最终打消了任何对新的君主未来政策不确定性的忧虑”。美国政府在接获报告后也对摄政王发布坚持宪政改革上谕表示欢迎和释然,认为上谕“表达了新政府贯彻已故皇帝和皇太后去年8月制订的宪政计划的决心”。
综上所述,就美国政府对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病逝的反应来说,美国政府虽然怀疑光绪帝非正常死亡,系为他人谋害,但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以及受外交关系的制约,美国政府无意追究光绪死因,更关心清朝政局的稳定和中国未来政治走向。这也是当时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的共同态度。美国《纽约时报》在11月15日的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专稿中报导驻京各国外交官的反应时就指出,当时各国驻华外交官除对清政府连续几周来有关光绪帝的报道自相矛盾,猜疑光绪皇帝并非自然死亡之外,他们更关心未来清廷朝政走向,担心载沣并非强权人物,他的摄政王位置是否会被反动势力占据,“倒退到她最初呈现于世人面前的情形”,再次引发列强的干涉,“重新出现导致彻底崩溃的危险”。这也是美国政府在承认新皇帝之后不久,对摄政王载沣罢黜袁世凯做出强烈反应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