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来介绍说,尽管所有的实体展示案例都有原型,但这些案例都经过了“适应性设计修改”,不是简单的一比一复制。各个案例采用的生态和节能技术要适应上海的特定气候条件,确保能够发挥最大功效;各个案例的形态和尺度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使之形成有机整体;大部分参展案例已经建成多年,有必要进行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设计方案要满足中国和上海的相关设计规范,特别是消防和抗震的要求;设计修改要保持案例原型的基本功能特征,并适应世博会期间的展示功能要求并兼顾世博会以后的持续使用功能。
本刊记者从世博园区浦西企业馆片区向东进入全球城市广场,“城市最佳实践区”内,一侧是由南市发电厂主厂房改造而成的主题分馆——城市·未来馆,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布展和最后的清理工作。向北经过林荫步道和过街天桥,两侧是由以保留厂房的改造为主,并嵌入个别新的建筑而形成的四组系列展馆,集中了展馆展示案例,展馆内,有些城市案例的布展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再向北,作为实体展示方式的建筑物、开放空间、交通方式和街道设施等建成环境元素被整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模拟街区。
零碳馆建材全部来自中国
经过了“适应性设计修改”的实体展示案例,集中了在城市建筑节能、低碳领域来自全球的智慧和创意。
“汉堡之家”,案例的原型是位于德国汉堡的“港口城”项目,是在建的生态型建筑的商住大型社区,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区重建项目之一。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汉堡之家”被重新设计成了“抽屉”外形,可通过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的使用,实现建筑能源供应的自给自足和零废气排放,结合上海的气候特点,创造出相对隔离的空间,无需采用任何取暖设备或空调就能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和环境,做到冬天保暖、夏天降温。
“汉堡之家”旁边,展示了一幢来自法国阿尔萨斯的水幕太阳能建筑,这幢建筑拥有一面由电脑控制的太阳能墙面,墙面的角度能够根据上海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进行调节,从而让单位面积吸收太阳能的效率最高。倾斜的墙面与一旁的成都微缩版活水公园的景观融为一体。
伦敦零碳馆,案例原型取自世界上首个零碳社区贝丁顿零碳社区。“这是低收入住宅区,但是在节能和环保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唐子来说。上海世博会的伦敦零碳馆,运用了英国贝丁顿零能耗体系的核心理念和关键技术,暖通需求由太阳能风力驱动的吸收式制冷风帽系统和江水源公共系统供给,电力则通过建筑附加的太阳能发电板和生物能热电联产生并满足建筑全年的能量需求,为参观者提供最低能耗的舒适体验。
唐子来说:“一个城市的碳排放有三个来源,工业、建筑和交通。每个国家发展阶段不一样,碳排放的构成也不一样。发达国家碳排放比重大的是交通,而建筑节能功效比较好;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耗能产业主导,排放最多的是工业,其次是建筑和交通。在零碳馆案例中,建筑材料100%来自中国,这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第一,低碳建筑并不是那么昂贵的;第二,低碳建筑用中国材料可以做,在中国本土可以推广。”
零碳馆旁边展示的是马德里“竹屋”和“空气树”。这是一个社会住宅的创新试验,“竹屋”使用的是竹子幕墙,既可以遮阳又能够通风,竹子是速生材,能够满足大量需求。“竹子幕墙让建筑‘活’了起来,每家每户开窗的时间、形式不一样,建筑物的立面是每家每户在某一个时间点偶然形成的,真是变化无穷。”
唐子来坦言:“城市建成环境的发展模式往往是固化的,一旦建成,很难改变。中国城市的建筑能耗与同等气候条件的发达国家相比,要高出2~3倍。我国处于一个资源约束非常刚性的发展背景下,必须采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路径,必须这样做,没有退路。在全球化时代,既有国际市场和外来投资的机遇,同时也受到全球发展环境的制约,现在中国的城市化,已经不具备当时发达国家粗放式的发展环境了。”
“虽然很多新型建筑材料都是国外运过来的,但这些实体展示案例,都不是豪华建筑,建筑的技术也基本成熟了,是可以在中国实现的。”
|